北大侠客行MUD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新手 wiki 升级
楼主: lzkd

金庸轶事(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4: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迷在日本

  「书剑恩仇录」率先出书,一月一卷,日本读者急着看完结篇。中国人圈里,喜欢
金庸武侠小说的「金庸迷」并不稀奇,许多中国人可以顺口说上几段「倚天屠龙记」里
张无忌,或者是「鹿鼎记」里韦小宝的故事,但是日本人中也有「金庸迷」,可就有趣
了。

  过去在日本卖得好的中国书籍,当推三国志、西游记或水浒传等中国古代章回小说
。对中国稍有研究的日本中国通,不少人的中国文化入门书是这些章回小说。最近情况
一转,从阅读金庸的小说来认识中国的日本人大有人在。

  原因在於日本德间书局,从去年十月开始的金庸武侠专辑出版计画。一位专攻俄罗
斯文学的学者沼野充仪在读了「书剑恩仇录」的第一集後,感触良多的说,真的是中国
,博大而精深,不需要任何对中国的预备知识,拿起来一看就立即进入情况,不仅有娱
乐性也有故事性,让人不禁随着主角的冒险而捏出一手冷汗。

  德间书局是日本的一家大出版社,出版日文版的中国武侠小说是它的第一次尝试。
去年以前,德间就开始从中国人处打听最为畅销的中国书籍是什麽,准备要把中国书籍
介绍到日本来,结果有中国人打趣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如何?」没有想到戏言成真,
德间书局立刻着手调查,愈是知道内情愈是引起德间书局的兴趣。

  根据德间所获得的资料显示,金庸小说不仅在香港、台湾畅销,在中国大陆最近数
年也兴起了对金庸小说的狂热。非正式的统计说,金庸小说在中国人世界的出版部数,
高达四千万本,实际上的数字其实不只此数。

  最令德间感兴趣的应该是金庸小说几乎都已经被改编拍成电影。德间书局的老板德
间康快是一位醉心於电影事业的日本文艺界有心人士,在他的奔走之下,「东京影展」
堂堂将进入第十个年头,每一年中总会有数部电影在影展中扬眉吐气,去年的大陆电影
「变脸」台湾林正盛导演的「春花梦露」,都在东京影展中大放光彩。因为有这种背景
,金庸的武侠小说就这样被喜好中国艺术的德间顺利地引进日本。

  德间第一部翻译的金庸作品是「书剑恩仇录」。从去年十月开始,德间的计画是每
个月出版一卷,「书剑恩仇录」全部四卷,在今年一月间总算将完结篇出齐了,却急坏
了日本的金庸迷们,频频打电话催问:清朝皇帝乾隆与红花会的首领陈家洛,最後究竟
如何收场?中国的武侠小说,以日本人的眼光来看与日本的「历史小说」较近,而且又
比日本的武打片还更具有戏剧性。「武侠」两字,曾经出现在押川春浪的「英雄小说武
侠的日本」一书,不过在那之後「武侠」字眼就完全绝迹。在日本,似乎只有「浪人」
而没有「武侠」。

  金庸本人在接受日本媒体的访问时也说,中国的「武侠」,是「路见不平,拨刀相
助」,武侠小说写的这种是行侠仗义的事迹,日本的历史小说或浪人,大部分脱不了对
其主上的「忠贞」。金庸的分析一针见血,日本江户时代广为流传的「里见八犬传」,
虽然也有戏剧与故事性,不过最终还是为其主子复仇,日本年未一定上演的「忠臣藏」
,描述的也是忠孝的故事。

  看金庸的小说,除了忠孝之外,铁汉也有柔情,有不少儿女私情的描写,也有许多
天马行空的舞台,贯穿着整个中国奔腾。第一次读到金庸小说的日本人,对於金庸式架
构的小说,无不叹为观止,文艺评论家秋山骏就说,日本的小说主人翁,经常都塑造成
了孤独的人物,虽然也有悲壮的情节,但还是比不上中国主角的爽朗豪迈,以及波澜起
伏、扣人心弦的故事背景。

  金庸的小说一共有十二部,德间准备每部分印若干卷,每个月出版一卷,预计要发
行五十卷。未来随着小说的陆续出版,日本的金庸迷相信也会愈来愈多。(东京  陈世
昌)
北大侠客行Mud(pkuxkx.com),最好的中文Mud游戏!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4: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徐志摩是表兄弟

  20年代的“新月派”诗人徐志摩,和当今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查良镛)同是浙江
海宁人,早为人知。然而,他俩是一对表兄弟,这却鲜为人知。

  海宁袁花查家和硖石徐家,同是名门望族。查家在清代“一门十进士,兄弟三翰林
”,被康熙称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赐以“澹远堂”、“敬业堂”、“
嘉瑞堂”等匾额。徐家则是古镇一大富商,祖代相沿经营着酱园、绸庄、钱庄等业,清
末民初,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先后创办了缫丝、纺织、发电、电话等新兴工业,硖石与
袁花两镇相距仅14公里,两家祖辈素有来往,早结姻亲。徐志摩在日记和家信中多次提
到的“蒋姑母”,即是查良镛同宗的远房姑姑查品珍,是徐志摩的姻亲婶母(军事学家蒋
百里之妻)。1901年,徐志摩5岁时在家启蒙读书,塾师便是查家“澹远堂”的查桐轸。

  后来,其子查猛济也入徐家,当了志摩独子徐积锴的塾师。志摩乘飞机失事遇难后
,查家以挽联“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表示哀悼。

  后来,查、徐两家亲上攀亲,结成联表。1915年前后,查家“敬业堂”

  赫山房查枢卿成亲,娶徐申如的堂妹徐乐为妻。徐乐嫁到查家后,先后生下良铿、
良镛、良钰、良镐四子和良王秀、良璇二女,查良镛是老二。年幼时,良镛常随父母到
舅家作客,与回乡度假的表兄徐志摩作伴。1931年,表兄遇难身亡,翌年春上,灵柩迎
回硖石安葬,查良镛随母前往吊唁。从此,表兄的形象深深刻印在他的记忆中。

  1937年日寇入侵,良镛的母亲徐乐在逃难途中撒手人寰。抗战胜利后,良镛从重庆
返回家乡,为纪念母亲,曾到徐家抚慰舅父徐申如,随后,他任《东南日报》记者去了
杭州,期间,他读了徐志摩写的《西湖记》和一些新诗,深为表兄横溢的才华而钦佩。
若干年后,金庸写了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从书中人物陈家洛的身上,隐约
可见徐志摩的书生形象和绅士风度。

  离乡50年,金庸对表兄徐志摩难以忘怀。80年代,他获悉家乡父老为徐志摩修建新
墓,十分高兴,多次致信表达感激之情。1991年,他又致信浙江嘉兴市领导,表明心愿
:“吾当返乡会友,拜谒徐志摩之墓地,凭吊表兄,以表多年之思念。”

  果然,1992年12月3日, 金庸一回到家乡海宁,便来硖石西山麓徐志摩墓前,与夫
人林乐怡双双向诗人默哀,献上鲜花,然后深深地弯腰鞠躬。他缓缓地说:“我的母亲
是徐志摩的堂姑妈,他是我的表兄。他死得很早,我和他接触不多,但印象深刻。我读
过他的新诗,看过他的散文,都是很优美的,对我教益很深。听说为他新建了墓地,早
就想来凭吊,今天终于如愿。”

  后来,他铺纸调墨,饱蘸着对表兄的深情,写下了“诗人徐志摩”的条幅。

  他久久地凝视着,沉缅在对徐志摩的深切怀念之中。

  (据《江南晚报》 嘉兴、蠡木文)
北大侠客行Mud(pkuxkx.com),最好的中文Mud游戏!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4: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与佛

                      ——试论金庸之与佛法

                                法雨

    赠金庸

    仗剑江湖载酒行,纵横飒沓海天青。闲来拂袖凌波去,笑傲身前身后名。

    侠圣仗剑千里,如明月中天,光肆武林。晚年放下屠(龙)刀,立地成佛,实为文
禅两家幸事,正如《侠客行》后记所言:“此中因缘,殊不可解。”

  一、笔下众僧近日观《歪批金庸》一文,称金老不喜佛教,屡贬少林众僧。此言谬
矣。少林众僧,重武轻禅,舍本逐末,不但当贬,更应大贬特贬。当年菩提达摩一苇渡
江,传灯少室,授得正眼法藏,以心传心,开创禅宗一脉。后人不习精髓,终日沉迷武
功,而生武学障,甚是可恼。虽说练武可强身健体,但此身不过皮囊小相,纵然壮如骡
马,死后又有何分别?若说防身自卫,倘君平日积德行善,鬼神尚不敢欺,谁又来无顾
相害?出家人当断世间一切名利,又怎会自居武林泰斗,终日好勇斗狠,多贪俗事?谬
哉少林!金老笔下确有恶僧如金轮法王,鸠摩智等辈,但僧者非佛,常人绝非落须发,
戒酒色便能解脱,世间哪有这等便宜事?金轮法王作恶多端,纵武功盖世,亦不得善终
,正应因果不爽,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鸠摩智武功废而本心通,正乃佛门幸事。焉说
金老恶佛?二、何为功德提起功德,俗人便想施钱茹素,烧香拜佛。此亦谬矣。乔峰一
生杀人无数,酒量干云,奈何少林无名神僧赞之“菩萨心肠”?乔大侠保境安民,以一
人换两国数十载安宁,正是佛门最上之“无畏施”。雕侠杨过,襄阳城下飞石而毙蒙哥
,杀一独夫而息两邦苦战,救万千黎民于水火。此等功德,岂是吃斋戒酒可得?三、引
经据典《天龙》之中,虚竹于西夏皇城冰窖,以三段《入道四行经》驳得天山童姥理屈
词穷,真是言简意深,仁慈之心,远胜雄辩。

  《倚天》之中,张无忌为救义父与少林三僧苦战,而谢逊于地窖中念诵《金刚经》
妙法,劝无忌弃了人我之分,毋着世相。负罪之人,宅心如许,何愁旧孽难消?而《笑
傲》之中,仪琳为求令狐冲早脱苦海,念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此乃《法华经》精
髓,慈悲之情,更发肺腑。《法华经》云:“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
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
众中广为人说?”金老借书喻法,一片丹心,纵信徒千万,知者又有几人?“手握灵珠
常奋笔,心开天籁不吹箫。”大哉侠圣!
北大侠客行Mud(pkuxkx.com),最好的中文Mud游戏!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4: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指出:明报出版社出版的《金庸传》不可靠

  据参加今年在美国举行的“金庸小说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讨会的学者透露,金庸
先生在此期间指出,由冷夏著、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的《金庸传》是不可靠的。

  金庸说,他不认识冷夏这个人,冷夏也从没有采访过他。《金庸传》是冷夏根据发
表在报刊上的材料,东抄一段、西抄一段拼凑组合,另加自己的想象而写就。金庸说,
这是一本很不负责任的书,“目的完全是在赚钱。”

  1996年,在浙江大学聘请金庸为名誉教授的仪式上,金庸曾对记者说,冷夏的《金
庸传》胡说八道,希望浙大的学子不要相信。这本书后来内地出版,并在报刊上连载,
只不过内文照片模糊不清。三年多来,该书影响甚远,因为是明报出版社出版,因此国
内大多读者对此事内容确信不疑,如目前读者津津乐道的,金庸当年曾对夏梦一往情深
,并为她写过许多电影剧本。现在看来,这也是不可靠的了。

  金庸还指出,他本可以状告作者及出版社,但要告就得告明报,而明报跟金庸关系
好得不得了(明报系金庸首创,且曾是明报集团的控股者,现收购明报股权的人也是金
庸看好的),且又派人向金庸求情,只好不告了。

  为了防止谬种流传,金庸说将来会出一部自己比较认可的传记,把真实的材料告诉
作者。但他不会写自传。

  据悉,金庸目前再次修改其武侠小说,现已改定《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徐
林正)摘自《羊城晚报》


 
北大侠客行Mud(pkuxkx.com),最好的中文Mud游戏!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4: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传》作者冷夏首次披露——金庸为何屡批《金庸传》

  一场鲜为人知的传主与作者之间的纷争:《金庸传》作者、来自香港的冷夏先生近
日来到本报编辑部,言辞激动地向记者披露了他和金庸先生之间几年来的矛盾和“斗
争”。

  冷夏的到来缘于本版(《羊城晚报》娱乐新闻版)本月14日刊发的《金庸指出:明
报出版社出版的〈金庸传〉不可靠》一文。该文报道:金庸不止一次在不同场合指称,
由冷夏著、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的《金庸传》是不可靠的。

  金庸说,创举认识冷夏这个人,冷夏也从来没有采访过他。《金庸传》是冷夏根据
发表在报刊上的资料,东抄一段,西抄一段拼凑而成,“目的完全是在赚钱。”金庸还
指出,他本可以状告出版社及作者,但明报系他创办,现在跟他关系也好得不得了,且
又派人向他求情,只好不告了。

  冷夏当然是看到了这篇报道。甫一落座,冷夏即冷冷道:“金庸多次表示我的《金
庸传》跟他没有任何关系,这在香港出版界和文艺界已成为笑话。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对
我做毫无根据的指摘,香港媒体也常有类似的报道,我向来是不予理会的。但贵报读者
面广,公信力高,我觉得我有必要对羊城晚报的读者作个交代。”

  “对于有关纷争,我们对当事人双方的声音都会给予同等的重视。你不妨从写作、
出版《金庸传》的缘起说起。”记者提示道。

  “从头说起就太复杂了,真是太复杂了。”冷夏略加沉吟,似乎要从纷繁的往事中
理出个头绪。“我开始采访金庸应该是在1994年四五月份。为什么会写作《金庸传》?
当时的明报总编辑方良柱说,金庸快70岁了,明报集团是金庸一手创立的,想在金庸70
岁大寿的时候出本《金庸传》作为献给金庸的礼物.这之前我刚刚出版了一本《何鸿焱(
头)木传》,反响不错。明报就找我写作《金庸传》,于是我就开始了对金庸的采访和
该书的写作工作。”

  “当时资料很有限,明报提供了一些资料,我自己花了很多时间把明报创刊以来的
所有报纸都翻看了一遍。整个写作过程中我采访了金庸四五次,这期间金庸一直和和气
气,并且表示,谁写都无所谓,着急是要客观。1994年8月份左右,我拿出了初稿,送交
金庸征求意见。那阵子,金庸和他夫人到国外旅游,把书稿带在身边,这一拖就是几个
月。1994年11月24日——我记得很清楚,金庸打电话约我见面,在场的还有明报的总编
辑朱令华(继方良柱之任)以及现任编辑吴国源。当时金庸只看了一半书稿,表示写得
不错,比较满意,但是改动不少,主要是要增加一些事实或表达得更清楚一些。我看了
他改过的那半部书稿,除了改动一些时间和人名的差错外,主要是增加了一些有关他自
己的内容,比如他获得的一些奖项,我没有全写,他必补上。比如写到他的中学时期,
他就补上校长是如何如何评价他。像这样的改动太多了。我当时看了,心里也没有什么
特别的想法,觉得他既然跟我打了招呼,改就改吧。”

  “谁知过了大约半个月,金庸的态度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冷夏说:“我打电话问明报出版社,后半部书稿金庸看完了没有?明报的人说,看
完了,都出胶片了。我大吃一惊,当即提出希望看看后半部金庸是怎么改的。明报的人
说,金庸表示对这部书稿很不满意,并交代后半部修改稿不能给冷夏看。如果不给我看
就出书,我将在媒体发表声明。过了几天,明报主动打电话给我,说金庸同意我看后半
部修改稿,但只能到出版社看,不能带走,不能拍照。我去了,看稿的时候还有两个人
紧紧跟在我身边,就像监视我似的。我真的很生气,我觉得这是对我极大的不尊重,甚
至可以说是侮辱。”

  “后半部是怎么修改的?总之是有利于自己的就保留,不利的就删掉。其实我写作
时都很少加进个人的主观看法,所叙述的都是一些有凭有据的客观事实。我当然很恼火
,当即表示不同意这样出书。”

  “一开始我老想不明白,为什么几天前还说很满意,几天后就变成很不满意了呢?
后来我才知道金庸态度突变居然是为了这样一篇小文章。”冷夏边说边拿出一张报纸剪
报的复印件。这是一篇几百字的小文,文中提到金庸传记即将出版,大意说金庸“此番
饮得杯落矣”,因为他的传遍即将出版,值得特别高兴的是该传遍要他老人家审阅之后
才会付印,他肯定要润饰加工美化一番云云。“也真是巧合,这篇文章发表在1994年11
月25日香港《信报》上,正好是金庸约我见面之后的第二天,他就认为是我向外界透露
他对该书进化‘加工美化’。而事实上,直到今天为止,我还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谁。”

  “我表示不同意出书后几天,明报的人又打电话找我,说金庸愿意给我一笔钱了断
此事,我没有同意。后来他们又使出一招,说要控告我未经明报出版社同意,把我在明
报出版社出版的《何鸿燊传》拿到东周刊连载,还正式给我发了一份律师函。其实,这
也是他们的前任总编辑方良柱口头同意了的,当时方说连载一下也好,有助于该书的宣
传。后来明报又主动撤回了律师函,并和我签了一份协议,他们不再就《何鸿燊传》找
我麻烦,我也不再追究《金庸传》的修改,于是,《金庸传》就这样出版了。”

  冷夏说,这份协议他还保存着,不过放在香港,没有带过来,于是记者当然就没有
亲眼看到这份协议。

  “后来,我不断听到一些传闻,说金庸多次在公开场合说他根本不认识我,说我作
风不好,东拼西凑,不真实,手腕很恶劣等等,我一直也没有理会。明明接受了我的采
访,还自己修改了书稿,为什么又都不认了?无非是害怕外界知道这本传记里有太多自
我美化的成分。”

  “现在我准备告金庸,准备和他打一场官司。几年来他不断在各种场合攻击我,包
括他和日本池田大作的言论,这损害了我的声誉,严重地影响了我和他人的合作。我已
经和律师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直到今天为止,我都承认金庸在事业上是很成功的,但对他的人品不敢恭维。他
把自己扮成一个圣人,口口声声不在乎名,不在乎利,好象什么都看得很淡,其实他看
得很重,他最在乎名利。”冷夏以他自己对金庸的一段“评价”结束了和记者的交谈。

  转自《羊城晚报》
北大侠客行Mud(pkuxkx.com),最好的中文Mud游戏!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4: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

  我在小学时就爱读课外书。低年级时看《儿童画报》、《小朋友》、《小学生》后
来看内容丰富的“小朋友文库”,再似懂非懂地阅读各种各样章回小说。到五六年级时
,就开始看新文艺作品了。到现在,我还是喜爱古典文学作品多于近代或当代的新文学
。那是个性使然。有很多朋友,就只喜欢新文学,不爱古典文学。

  现代知识当然必须从当代的书报中去寻求。小学时代我得益最多、记忆最深的,是
我爸爸和哥哥所购置的邹韬奋先生所撰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世界各地旅行
记,以及他所主编的《生活周报》(新的和旧的)。在童年时代,我已深受邹先生和生
活书店之惠。生活书店是三联书店的主要组成部分,十多年前,香港三联书店就和我签
了合同,准备在中国大陆地区出版我的小说,后因事未果。这次重行筹划,由三联书店
独家出版中国大陆地区的简体字本,我不但感到欣慰,回忆昔日,心中充满了温馨之意


  撰写这套总数三十六册的《作品集》,是从一九五五年到七二年,前后约十三、四
年,包括十二部长篇小说,两篇中篇小说,一篇短篇小说,一篇历史人物评传,以及若
干篇历史考据文字。出版的过程很奇怪,不论在香港、台湾、海外地区,还是中国大陆
,都是先出各种各样翻版盗印本、然后再出版经我校订、授权的正版本。在中国大陆,
在这次“三联版”出版之前,只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一家,是经我授权而出版了《书
剑恩仇录》。他们校印认真,依足合同支付版税。我依足法例缴付所得税,余数捐给了
几家文化机构及支助围棋活动。这是一个愉快的经验。除此之外,完全是未经授权的。

  不付版税,还在其次。许多版本粗制滥造,错讹百出。还有人借用“金庸”之名,
撰写及出版武侠小说。写得好的,我不敢掠美;至于充满无聊打斗、色情描写之作,可
不免令人不快了。也有些出版社翻印香港、台湾其他作家的作品而用我笔名出版发行。
我收到过无数读者的来信揭露,大表愤慨。相信“三联版”普遍发行之后,可以制止这
种种不讲道义的行为。侠义小说的主旨是要讲是非、讲道义,可不能太过份吧。

  有些翻版本中,还说我和古龙、倪匡合出了一个上联“冰比冰水冰”征对,真正是
大开玩笑了。汉语的对联有一定规律,上联的末一字通常是仄声,以便下联以平声结尾
,但“冰”字属蒸韵,是平声。我们不会出这样的上联征对。大陆地区有许许多多读者
寄了下联给我,大家浪费时间心力。为了使得读音易于分辨,我把我十四部长、中篇小
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凑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我写第一部
小说时,根本不知道会不会再写第二部;写第二部时,也完全没有想到第三部小说会用
什么题材,更加不知道会用什么书名。所以这副对联当然说不上工整,“飞雪”

  不能对“笑书”,“白”与“碧”都是仄声。但如出一个上联征对,用字完全自由
,总会选几个比较有意义而合规律的字。

  有不少读者来信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你所写的小说之中,你认为哪一部最好?
最喜欢哪一部?”这个问题答不了。我在创作这些小说时有一个愿望:“不要重复已经
写过的人物、情节、感情,甚至是细节。”限于才能,这愿望不见得能达到,然而总是
朝着这方向努力,大致来说,这十五部小说是各不相同的,分别注入了我当时的感情和
思想,主要是感情。我喜爱每部小说中的正面人物,为了他们的遭遇而快乐或悲伤,有
时会非常悲伤。

  至于写作技巧,后期比较有些进步。但技巧并非最重要,所重视的是个性和感情。

  这些小说在香港、台湾都曾拍摄为电影和电视连续集,有的还拍了三、四个不同版
本,此外有话剧、京剧、粤剧等。跟着来的是第二个问题:“你认为哪一部电影或电视
剧改编演出得最成功?剧中的男女主角哪一个最符合原著中的人物?”电影和电视的表
现形式和小说根本不同,很难拿来比较。

  电视的篇幅长,较易发挥;电影则受到更大限制。再者,阅读小说有一个作者和读
者共同使人物形象化的过程,许多人读同一部小说,脑中所出现的男女主角却未必相同
,因为在书中的文字之外,又加入了读者自己的经历、个性、情感和喜憎。你会在心中
把书中的男女主角和自己的情人融而为一,而别人的情人肯定和你的不同。电影和电视
却把人物的形象固定了,观众没有自由想像的余地。

  武侠小说继承中国古典小说的长期传统。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应该是唐人传奇中
的《虬髯客传》、《红线》、《聂隐娘》、《昆仑奴》等精彩的文学作品。其后是《水
浒传》、《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等。现代比较认真的武侠小说,更加重视正
义、气节、舍己为人、锄强扶弱、民族精神、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读者不必过份推究
其中某些夸张的武功描写,有些事实上不可能,只不过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传统。聂隐娘
缩小身体潜入别人的肚肠,然后从他口中跃出,谁也不会相信是真事,然而聂隐娘的故
事,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所喜爱。

  我初期所写的小说,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
的观念成为基调,那是我的历史观比较有了些进步之故。这在《天龙八部》、《白马啸
西风》、《鹿鼎记》中特别明显。韦小宝的父亲可能是汉、满、蒙、回、藏任何一族之
人。即使在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中,主角陈家洛后来也皈依于回教。每一个种族
、每一门宗教、某一项职业中都有好人坏人。有坏的皇帝,也有好皇帝;有很坏的大官
,也有真正爱护百姓的好官。书中汉人、满人、契丹人、蒙古人、西藏人……都有好人
坏人。和尚、道士、喇嘛、书生、武士之中,也有各种各样的个性和品格。有些读者喜
欢把人一分为二,好坏分明,同时由个体推论到整个群体,那决不是作者的本意。

  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宋辽之际、元明之际,明清
之际,汉族和契丹、蒙古、满族等民族有激烈斗争;蒙古、满人利用宗教作为政治工具
。小说所想描述的,是当时人的观念和心态,不能用后世或现代人的观念去衡量。我写
小说,旨在刻画个性,抒写人性中的喜愁悲欢。小说并不影射什么,如果有所斥责,那
是人性中卑污阴暗的品质。政治观点、社会上的流行理念时时变迁,人性却变动极少。

  小说写成后曾有过不少改动和增删,但失误和不足之处不免仍旧很多。我把每一位
读者都当是朋友。朋友们的指教自然永远是欢迎的。

  金庸一九九四年一月
北大侠客行Mud(pkuxkx.com),最好的中文Mud游戏!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4: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漫游欧洲、倪匡代笔写天龙

  是谁「曾代金庸写小说」?是倪匡。

  一九六五年年中,查良镛漫游欧洲一个多月,於是请倪匡「代笔」写《天龙八部》


  查良镛旅欧回港,倪匡相告:「金庸,真不好意思,我将阿紫的眼睛弄瞎了!」查
良镛哭笑不得。

  查良镛频频笔战《大公报》,只是想反驳《大公报》对自己和《明报》的指责、抨
击,表明自己的立场;他没有想到,笔战还使《明报》出现一次新的转机。

  查良镛这次笔战《大公报》,从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来讲,都是空前的,这自然也
成为香港社会的一个热点、焦点问题,全城关注。那段时间,《明报》一上市就被市民
抢购一空,人们都急於知道查良镛今天怎样驳斥和质问《大公报》,市井坊间、写字楼
里、茶馀饭後,人们对此议论纷纷。

  笔战,刺激了《明报》的销量,《明报》日发行量又从「逃亡潮」後的四、五万份
,跃升到近十万份,跻身为香港发行量最多的报纸之一。发行量剧增,盈利也就大大增
加,财政实力也自然的大为增强。

  这时,查良镛又再次以《明报》社长的身分,到英国伦敦叁加国际新闻协会主办的
会议,顺便在欧洲做了一次长时间的旅游。

  查良镛是在一九六五年五月份开始他的欧洲漫游计画的,到了六月份才回港,这也
是自《明报》创立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外游。他启程赴欧洲那天,《明报》各部门的
负卖人都到机场送行,并向查良镛表示自己工作的重心所在,希望他安心外游,不必牵
挂报社的事。

  当时,报社已上轨道,查良镛并不太担心报社的编务,倒是比较担心正在《明报》
连载中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是从一九六三年九月三日起在《明报》连载的,这是一部风格独特的
武侠小说,在写法上与查良镛以往的小说截然不同,在结构上采取了写完某一个人之後
再写另外一个人的手法,看似脱节,但实际上又前後交错,将不同的人联结一起,相互
映衬,绝对不会混乱,堪称绝笔。

  在查良镛所有的武侠小说中,《天龙八部》的人物是最繁多的,他们有如繁星闪烁
在《天龙八部》这部「天书」里。这众多的人物,基本上分属公子哥段誉的故事、和尚
虚竹的传奇以及英雄好汉乔峰的经历,他们配衬这三位首脑人物,犹如众星拱月,形成
浩瀚的星河。

  在《天龙八部》里,查良镛第一次以佛教「大悲大悯」的思想来破孽化痴,用佛教
的去贪、去爱、去取、去缠的经义来开导读者,增强了武侠小说的思想深度与哲学内涵
,这也充分显示出查良镛博大精深的学问。

  查良镛远赴欧洲漫游时,《天龙八部》的故事还没有完结,也就是说还须写下去、
连载下去。但这一外出就是一个多月,查良镛已没办法兼顾武侠小说的事。但总不能断
稿开天窗,那怎麽办?查良镛於是找人「代笔」。

  查良镛找来「代笔」的人,就是倪匡。

  倪匡是查良镛的好朋友,两人诸多往来,时常在一起品酒论文。倪匡文才了得,下
笔如神,就文章数量而言,香港无人能此。他以武侠小说和科幻小说着称於世,是香港
以文致富的佼佼者。

  查良镛找倪匡「代笔」,当然是欣赏他的文才。早在两年前,《倚天屠龙记》刚连
载完毕时,新加坡一位报馆老板曾要求查良镛续写《倚天屠龙记》,但查良镛当时已着
手写《天龙八部》,不能两部小说同时写,於是曾向这位老板推荐倪匡,要倪匡写《倚
天屠龙记》的续篇,但倪匡以「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续写金庸的小说」为由,婉然拒绝。

  这次,查良镛又找来倪匡,但不是「续写」,而是「代笔」。「倪匡,我这趟外出
时间较长,你帮帮忙,代写《天龙八部》三、四十天吧!」承蒙查良镛看得起,倪匡高
兴得哈哈大笑:「你说该怎样写?查良镛认真地说:「我看不必照原来的情节,免得不
能连贯,最好是写一段自成段落的独立故事。」查良镛的要求正合倪匡心意,倪匡於是
点头答允:「那好吧,我就放胆自由发挥了。」当时,在场的还有香港名作家董千里。
倪匡答应「代笔」後,查良镛又特别说明一句:「老董的文字功夫很好,你的稿子写好
之後,我想请老董看一遍,改过後再见报,你看怎麽样?」倪匡也很佩服董千里的文才
,所以满口允诺:「这没问题,有老董在旁监督,我还求之不得呢!」就这样,倪匡操
笔上阵,为查良镛代写《天龙八部》;而查良镛则远在欧洲开会、游玩。那段时间,查
良镛每隔一、两天就写信回报社,以「旅游寄简」的形式写下欧洲开会、旅游的情况,
交由《明报》刊登。

  查良镛旅欧回港,倪匡已代写了六万多字。一见面,倪匡就说:「金庸,很不好意
思,我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了!」原来,倪匡讨厌《天龙八部》中的阿紫,於是一怒之下
,故意将她给弄瞎了。

  查良镛一听,哭笑不得,满脸无可奈何的表情。接着,他自己就潜下心来,把《天
龙八部》写完,对阿紫的瞎眼,也作了别出心裁的处理。

  对於这部自己有份撰写的武侠小说,倪匡推崇备至。他说:「《天龙八部》是千百
个掀天巨浪,而读者就浮在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上。一个巨浪打过来,可以令读者下沉
数十百丈,再一个巨浪掀起,又可以将读者抬高几百丈。」而倪匡自己,在看《天龙八
部》的时候,也像千千万万的读者一样,「全然身不由主,随着书中的人物、情节而起
伏。」他认为,《天龙八部》堪称小说的杰作。

  对於代金庸写《天龙八部》的这段经历,倪匡後来曾自撰一副对联,上联是「屡替
张彻编剧本」,下联就是「曾代金庸写小说」,以此聊以自赏。

  在这之後,倪匡还与查良镛合着过武侠小说。一九六六年在《明报》连载的《血影
》和一九六七年在《明报》连载的《长铗歌》,就写明由「金庸」和「岳川」(倪匡笔
名)所着。後来,《明报周刊》出版,杂志上又赫然出现「金庸」和「倪匡」合着的武
侠小说──但倪匡後来透露说,作品乃他一人执笔,只是藉「金庸」之名推销作品而已


  查良镛结识满天下,但经常与他在一起的,是倪匡和名导演张彻、名作家董千里,
他们四人经常在一起喝酒玩乐。其中查良镛与倪匡之间的一些生活趣事,在香港文化界
流传很广。从这些趣事中,人们或许可以了解到查良镛立体的一面。

  《明报》一创刊,查良镛便邀倪匡为《明报》写稿。在香港,倪匡是最抢手的专栏
作家和小说作家,稿酬奇高,但《明报》给他的稿费却偏低。倪匡看在老朋友份上,多
年来一直不计较。

  後来,当《明报》每年净赚好几千万以後,他就觉得该想办法叫查良镛加稿费了。

  一天,一班朋友聚在一起,倪匡乘机对查良镛说:「金庸,《明报》可真是愈办愈
好啊!」查良镛谦逊地说:「全靠大家支持!」倪匡紧接着间:「听说《明报》赚了不
少钱,一年赚好几千万,是吧?」查良镛不作否定,只说:「不多,赚一点点,赚一点
点!」倪匡看时机已到,连忙直入正题:「赚了那麽多钱,我的稿费也该加一加吧?」
查良镛一听,方知中了「圈套」。但他急中生智,应付倪匡说:「倪匡兄,这问题先不
谈,我回去给你回信答覆。」过两天,倪匡果然收到查良镛的信。信中详列十条理由,
解释稿酬不能加。倪匡捧着信,只能兴叹:「金庸啊金庸,真奈何不了你!」在公开场
合或办公室,查良镛一脸严肃,不苟言笑,所以不少人都对他敬而远之。但据倪匡说:
「金庸本性极活泼,是老幼咸宜的朋友,可以容忍朋友的胡闹,甚至委屈自己,纵容坏
脾气的朋友,为了不使朋友败兴,可以唱时代曲『你不要走』来挽留朋友。」转载自「
金庸传」
北大侠客行Mud(pkuxkx.com),最好的中文Mud游戏!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4: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代写」

  坊间有流言:金庸小说,有不少是倪匡代写的。闻这种流言,乐不可支,真正太看
得起倪匡了。倪匡若能写得出金庸小说的十分之一,已是死而无憾。

  这种说法,是自何而来的呢?大抵是起自以下几点原因。

  金庸写完「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在香港明报第一天开始连载时,当晚,金
庸约晤,在座的还有新加坡的一位报馆主人。

  这位报馆主人是特地来香港找金庸,要求金庸别结束「倚天屠龙记」,继续写下去
。而金庸已将全副心神投入创作「天龙八部」,不可能同时要写两篇,所以特此约晤,
要我代他撰写「倚天屠龙记」的续集。

  当金庸一提出这一点时,脑中轰地一声响,几乎飘然欲仙,当时的对话,大抵如下
:金庸:新加坡方面的读者十分喜爱「倚天屠龙记」,希望有续篇,我没有时间,特地
约了新加坡的报纸主人来,竭力推荐,请倪匡兄写下去,一定可以胜任。

  新加坡报纸主人:金庸先生的推荐,我绝对相信,要请倪匡先生帮忙。

  (倪在大口喝酒,半晌不语之後,神色庄肃,开始发言。这大抵是一生之中最正经
的时刻。)倪匡:今天是我有生以来最高兴的日子,因为金庸认为我可以续他的小说,
真的太高兴了。其高兴的程度,大抵达到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可是我这个人有一个好处
,就是极有自知之明。而且,我可以大胆讲一句,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续写金庸的小说。
如果有一个人,胆敢答应:我来续写,那麽这个人,一定是睡觉太多,将头睡扁了的。

  结果,当然未曾续写「倚天屠龙记」,因为虽然睡觉不少,但幸保脑袋未扁。

  不过这件事,至今认为是极大荣幸,颇有逢人便谈之乐(如今发而为文,记述下来
,可以证明),所以久而久之,就有「倪匡代笔」之说了。

  第二点,是确曾「代笔」。那是金庸在写「天龙八部」期间,忽有长期游欧洲计划
。而香港报纸的长篇连载,一般来说,不能断稿,於是找我,代写三四十天,当时在场
的还有名作家董千里(项庄)先生。

  金庸说得很技巧:倪匡,请你代写三四十天,不必照原来的情节,你可以去自由发
展。

  (这等於是说:千万不可损及原着,你自管去写你自己的好了!换了别人。或许会
生气。但我不会,高兴还来不及!若是连自己作品和金庸作品之间有好几百万光年距离
这点都不明白,那是白痴了,幸好还算聪明,所以一点不生气。连连点头答应。)金庸
又说:「老董的文字,较洗炼,简洁而有力, 文字的组织能力又高,你的稿子写好之後
,我想请老董看一遍,改过之後再见报!」(这等於说:倪匡你的文字不好,虽然任由
发展,还是不放心,要找人在旁监督,以防万一出毛病。换了别人,又可能会生气,但
我不会。因为金庸所说是实,董千里先生文字之简炼有力,海内外共睹,能得到他的帮
助,对我今後小说创作的文字运用方面,可以有很大的改进,所以欣然答应。)商议定
当之後,就开始撰写。思想负担之重,一时无两,战战兢兢,写了大约六万字左右,到
金庸欧游回来,才算松了一口气。

  金庸在事前的担心,倒不是白担心。因为他深知我的脾气,喜欢胡作非为,所以才
事先特别叮嘱「你只管为你自己的」。然而当他回来之後,见面第一句话,我就说:「
对不起,我将阿紫的眼睛弄瞎了!」阿紫是「天龙八部」中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我讨
厌这个人,所以令她瞎了眼。金庸听了。也唯有苦笑,是否有「所托非人」之感,不得
而知。常言道「生米已成炊」,阿紫双眼,既被弄瞎了,自然也唯有认命了。

  我所写的那一段,在旧版书出版时,收进单行本中。金庸将全部作品修订改正之际
,曾特地来商量:「想将你写的一段删去,不知是否会见怪?」当时的回答很妙,先大
声说:「见怪,会见怪,大大见怪!」金庸是正诚君子,不像我那样,放诞不经,闻言
神情踌躇,大感为难。於是我哈哈大笑,道:「我见怪的是你来问我会不会见怪,枉你
我交友十数载,你明知我不会见怪,不但不见怪,而且一定衷心赞成,还要来问我!」
金庸有点扭怩,说:「礼貌上总要问一声。」我说:「去他妈的礼貌!我有点担心。阿
紫的眼睛瞎了,你怎麽办?」金庸说:「我自有办法!」金庸果然有办法,他改动了一
些,结果就是如今各位看到的情形。金庸将阿紫、游坦之两个人的性格,写得更透彻。
一个为了痴情相爱。宁愿将自己的眼睛送给爱人,而一个为了性格强顽,将已复明了的
眼睛又挖出来,凄楚、恋情、偏激、浪漫,都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大小说家的能
力,确然令人心折。

  经此一事之後,自然更逢人便说,而且还自撰一联,上联是:「屡替张彻编剧本」
,下联是:「曾代金庸写小说」。

  借金庸、张彻两大名人,标榜自己,可谓深得自我标榜之三昧矣!所以,才有了「
代写」的流言,事实上,却不过如此而已。

  第三点,明报周刊的雏型时期,需要一篇武侠小说,为了增加对读者的吸引力,署
名是「金庸、倪匡合着」。事实上,全由我个人执笔,借了金庸之名。合作小说不是不
可能。但以我和金庸创作能力距离之遥远,实在是没有什麽可能的事。

  以上,就是所谓「代为」的内情。

  金庸的小说,没有人可以代为。

  如果有人可以代为,写出来的作品如此之好,这个人为什麽要代金庸写,自己不写
?转载自倪匡「我看金庸小说」
北大侠客行Mud(pkuxkx.com),最好的中文Mud游戏!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4: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韦小宝”讲英语

  ——金庸“收山之作”《鹿鼎记》,最近已被翻译成英文吴佩旋比《红楼梦》更难
翻译有30年翻译经验、译书数目连自己也数不清的香港理工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约翰
-明福特( 中文名闵德福 )教授说:《鹿鼎记》是他毕生最难翻译的一本书,“比《红楼
梦》更难翻译!”

  正如闵德福所说,金庸是一位讲故事的能者,要翻译得象原著般扣人心弦,已经是
一件“艰巨的工作”。另外,闵福特指出,金庸小说能带来中国人一种特有的文化情愫
,要西方人也能感受到金庸小说内那种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满足感,真是谈何容易!所有
闵德福在30 年前翻译《红楼梦》时,也不会感到象现在那么吃力。他说:“《红楼梦》
是一本全球性的书,那种看破红尘的人生观无分中外,但金庸小说却非常非常中国化。


  事实上,金庸从1969年至1972年,用了三四年时间创作《鹿鼎记》,但闵德福却由
1991年开始翻译《鹿鼎记》,当中经历了修改、修改、再修改的艰苦历程,到了现在才
接近完成阶段,推出的只是英译本首卷( 内容为原著的第一集),尚有两卷分别会在明年
复活节及年底才推出(第二卷内容为原著的二、三集,最后一卷则是原著的四、五集)。
翻译的时间比原创还长,译者这六年的心血可想而知!

  金庸也说不错翻译难,看并不苦难!英国牛津大学 出版社的董事兼总编辑黄丽贝卡
说:“他的英文写得很生动有趣,一点都不难看,中学生都应该看得懂。”

  见微知著,原来区区“青楼名妓”这四个字,闵德福也非常考究。他不想将它译成
一般的九流烟花之地,因为“青楼名妓”本身带点优雅意味。至于主角人物更是儿戏不
得,若你因为要翻译韦小宝这个名字最容易不过,想当然的以“Xiao Bao”名之,那你
便太低估翻译者的鬼斧神功!闵德特替主角取名“Trinket”,有顽皮跳脱机灵的含义,
字面上更解作“Little Treasure”(小宝贝)。其用心之细可想而知!这样西方人看起来
,更能领会金庸笔下韦小宝这个人物造型。闵德福自己也说:“我喜欢这个名字。”

  而黄丽贝卡最欣赏闵德福能用最简单的英文表达许多的含意。她举例说,书的开头
人物顾炎武用“清风、明月”来讽刺满清,怀念前明,闵福特用上“Qing Wind”,一有
英文“Cool”清凉之意,二则是清朝的清。黄丽贝卡说:“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都看
得明白”,其他不少中国人会意、西方人却未必看得明白的地方,闵德福都简单而直接
地交代,无怪乎黄丽贝卡也赞赏地说:“不必用注脚,看起来很方便容易。”就连原作
者金庸也点头说:“没有什么改过,写得不错。”

  至爱韦小宝闵德福是英国人,现在51岁。他的书架上放慢了《汉语字典》、《宋明
名人传》,甚至连《精选名菜》也有,当然少不了金庸小说。就如我们一样,他喜欢阿
Q,喜欢贾宝玉,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绝不逊于中国人。但原来他是乱打乱撞地走进中国文
化领域的。当他在牛津大学完成了哲学学位后,本想再修音乐成为钢琴家,却受到父母
的反对。后来他赌气地拿起笔杆,合上双眼,胡乱地在准备修读的课程表上乱指。那时
他对自己说:“无论指着哪一科课程,我都不会后悔。”笔尖竟然指在“中国文学”这
一课程上。于是乎,他便在牛津大学修读“中国文学”,并有机会跟他敬爱的老师大卫
-崔克斯联手翻译他至今最满意的一本译作《红楼梦》。

  1982至1986年,闵德福在香港中文大学任翻译研究所所长,他越来越被金庸奇妙的
武侠世界所吸引。他的学生当中也有翻译《射雕英雄传》、《连城诀》等作为功课。他
笑说,我在学生身上学习金庸小说。他说:“我喜欢韦小宝,”并对笔者解释用“Brat
”来形容小宝的原因。他不厌其烦地打开厚厚的大字典,找到“Brat”的最传神中译解
释----“顽童”,但闵德福还是皱皱眉:“这个解得还不够好!”是在解释“Brat”,
更在描述韦小宝:“他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喜欢施虐,会搞破坏,甚至将自己的快乐
建筑在别人的痛苦身上,但他很有人性,是可以接近的,更会令人喜欢他。”

  摘自《羊城晚报》
北大侠客行Mud(pkuxkx.com),最好的中文Mud游戏!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4: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夏梦与金庸的精神恋

  金庸1985年被聘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并担任“政治体制”小组港负责人
,1995年又成为香港特区筹委会委员,为香港回归做了很多工作。他是香港文化界的擎
旗人,他的新武侠小说驰名海内外,被誉为“文坛侠圣”。近些年来,他多次来大陆,
自言:他爱香港更爱大陆。1994年,北京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称号。他还定期地到
牛津 剑桥大学讲述中国历史。

  人生难免有遗憾,文坛上辉煌得意的金庸,在情场上却曾是悲苦失意的,纵是侠圣
才子也难圆爱情的美梦,他嗟叹:“即使‘流水有情’也毕竟东流去……”这又是怎么
一回事呢?迷上明星,加盟电影公司1957年,金庸加盟以大明星夏梦花旦当家的新组建的
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公司。金庸是个多面手的大才子,为什么要加盟长城影片公司,肯屈
就去当个编剧?原来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完全是为了接近夏梦而去的。据他的一位
知友说:他爱夏梦如痴如醉,但苦于难在生活中见到夏梦,才想到了“加盟”这个绝招
。金庸还开玩笑说:“当年唐伯虎爱上了一个豪门的丫环秋香,为了接近她,不惜卖身
为奴入豪门,我金庸与之相比还差得远呢!”

  金庸到了长城影片公司之后 ,为博得夏梦的欢心,在工作上极其卖力,在短短三年
就先后创作了《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
《午夜琴声》等电影剧本,可谓是多产编剧了。后来他又学习导演,好在既有才气又肯下
功夫,于是他不久便与人合作导演了影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等。当时他的艺
叫做“林欢”。

  他在工作上的出色成绩,自然得到了夏梦的称赞。

  胜似友情,不越情感界线当时33岁的他,由于能够长期与24岁的夏梦在一起工作,
时时都能与之见面或交谈,于是那“异性触电”的作用,情有独钟的感染,不但越来越
使他感到情网缠身,还常常闹得他神魂颠倒,痴迷日增而忘乎所以。

  夏梦号称“长城大公主”,是香港众口皆碑、大名鼎鼎的“美人”,有香港演艺圈
里的“西施”之称。

  夏梦祖籍苏州,少女时期生活在上海。她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
庭教育。

  1949年,学校举行文艺联欢会,由学生用英语演出《圣女贞德》,夏梦主演贞德,
获得了极大成功。人们夸她:“人极漂亮,戏又演得精彩”。她喜唱京剧,是一名出色
的花旦。夏梦容貌清丽,身材苗条,身高1.70米,体态线条优美,艳光熠熠照人。她17
岁进入长城影片公司,由于文化素质好,人又聪颖灵慧,扮相又极俏丽,所以在银幕上
极有光彩,不愧为第一流的明星。

  正因为夏梦如此,才使金庸爱慕不已,倾心拜倒。金庸完全被她迷住了,他曾说:
“生活中的夏梦真美,其艳光照得我为之目眩;银幕上的夏梦更美,明星的风采观之就
使我加快心跳,魂儿为之勾去。”但使金庸感到极大苦恼的是:他对夏梦的爱是可望而
不可即的。他虽满腔痴情,苦苦相恋,却难于实现自己的愿望,其根本原因在于夏梦早
已名花有主。早在3年前她21岁时,就与林葆诚先生结婚了。林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生
,虽是从商,却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是个电影迷,特别爱看夏梦主演的影片。一
天,他去看夏梦拍《姊妹曲》,恰巧该片缺一个扮演教师的演员,他就毛遂自荐客串演
出,因此与夏梦相识又相爱,两人于1954年结婚。由此可想而知,金庸感到爱上一位少
妇,心理上是有障碍的。更重要的是夏梦忠于夫君,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许多爱慕追求者
,都一律冷若冰霜加以拒绝。

  但金庸此时对夏梦已是极难“慧剑断情丝”了。他已爱得欲罢不能,欲说还休。出
于人品的考虑,金庸又不能对夏梦采取胡搅蛮缠死皮赖脸的态度,而且也不能显山露水
地去表示什么,而只能限于眼角眉梢间的传情,或含蓄侧敲地暗示几句。夏梦机灵敏感
,对金庸的隐情曲折,心里自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她也非常喜欢金庸的人品才学,但
心灵深处又不能接受他的爱,故又不能采取断然拒绝的态度,因为实在不忍心伤害他。
于是她就采取一种非常友好的态度对他,也就是人常说的“比爱情少,比友谊多”的介
乎两者之间极其微妙的状态。有时夏梦对他也眉眼传情,或嫣然一笑,或几句温存,这
已经给了金庸很大的慰藉。金庸也明白,不能像其他情人那样,有更亲昵的举动,譬如
拥抱接吻之类。夏梦无法回避两人的经常接触,因为他们在电影事业上还需要很好合作
,不能因为感情上的问题让电影事业受到影响或损失。例如:她主演的《绝代佳人》、
《午夜琴声》等影片是金庸编剧,对于剧中人物的理解与把握,她需要请教他;而她主
演的越剧片《王老虎抢亲》又是金庸执导,更需要他与她说戏,表演时作这样那样的具
体指导。也就是说:她的电影表演事业处处离不开金庸。他们之间,无论如何是不能发
生什么不愉快的事,否则和谐欢快的气氛,肯定会造成损失,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夏
梦是很用心对金庸的。

  相逢恨晚,人生难免失意金庸与夏梦最难忘的一幕,也许是一次夜晚在咖啡店的幽
会。这是他们仅有的一次幽会,是金庸主动,而夏梦也是例外地答应了。在咖啡店里的
幽幽烛光和柔柔音乐中,两人呢喃而语,不时频频举杯,那种诗意的氛围及浪漫的情调
,实在令人陶醉销魂。金庸趁着几分酒意,终于倾吐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夏梦听了极为
感动,她说她是非常敬重他的人品、喜欢他的才华,只可惜他的“爱使”迟到了一步,
感叹“恨不相逢未嫁时”了,并说根据她的为人,是绝不愿去伤害夫君的,请求他能格
外原谅她。最后她深情地说:“今生今世难偿此愿,也许来生来世还有机会……”这次
幽会就这样伤感而无奈地结束了。

  从此之后,金庸只好把夏梦当作苦心依恋的“梦中情人”。

  诉诸笔端,祝福情人远去1959年,金庸带着失意无奈离开了长城影片公司,去创办
他的《明报》,去致力写作他的武侠小说了。他创办《明报》不久,夏梦曾有过一次长
时间的国外旅游,他就在《明报》上系列报导夏梦的游踪行迹,而且还开辟了一个专栏
──“夏梦游记”,一连十多天登载夏梦所写旅游散文和小说。假如不是依然深深地眷
恋着夏梦,他又何苦如此?金庸的“藕断丝连”表现在他创作的武侠小说中深深寄托着他
对夏梦的爱,细心的读者都不难看出。像《神雕侠侣》的小龙女,《射雕英雄传》里的
黄蓉,《天龙八部》里的王语嫣等,从这些女性身上都可以看到夏梦极其相似,可见金
庸之用心良苦。三毛说:“金庸小说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写出一个人类至今仍捉摸不
透的、既可让人上天堂又可让人下地狱的‘情’字。

  而不了解金庸与夏梦的这一段情,就不会读懂他在小说中‘情缘’的描写。”

  1976年,夏梦告别了从影17年的生活,共拍了42部影片。她告别了香港,移民去了
加拿大定居。这自然又在金庸心湖搅起一阵波澜。在她远别去异国之际,金庸情心依依
,就破例把这一件本是很平常的事,一连几天在头版头条位置上,用了很大篇幅详细作
了报导。

  不仅如此,金庸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社论──《夏梦的春梦》,向夏梦这个善女人
祝福。《明报》专为一个女明星的移民国外而大作文章,实在是一件异常的事,不明白
其中内幕的人会感到惊讶,只有懂得内情的人,才能理解作为《明报》主编金庸先生对
夏梦的那份不同寻常的痴心爱恋。金庸做事一向是谨慎的,这次却情迷心窍,做出了“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傻事。

  夏梦终于去了,金庸苦恋多年,终未修成正果,但毕竟给他留下了一个终生怀念的
梦……
北大侠客行Mud(pkuxkx.com),最好的中文Mud游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北大侠客行MUD ( 京ICP备16065414号-1 )

GMT+8, 2024-11-28 08:59 AM , Processed in 0.01607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