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荒岛上的糊涂账
在第二十八回中,张无忌为了寻找谢逊,和赵敏一同,与金花婆婆、周芷若、殷离等乘一条船到了灵蛇岛。在岛上,与波斯明教大队人马邂逅相遇。为救众人,
小昭充当圣女,作了波斯明教的教主,遣人驾船送谢逊、张无忌、周芷若、殷离和
赵敏回中土。此前,殷离已被金花婆婆打成重伤,在海中又受了风寒,他们将船停
泊在一个无名小岛,为殷离找草药治病。
在小岛上的第一个晚上就发生了一系列变故:屠龙刀和倚天剑两件宝物丢失;
赵敏不见了;殷离又受了重伤,脸上被利刃划了十来条伤痕;张无忌和谢逊等中毒
,好像是中了赵敏的“十香软骨散”;接着殷离去世。这对后边故事情节的发展都
有重大影响。这些事是怎么发生的并不清楚,直到后来,谢逊被明教从少林寺中救
出,张无忌看到了谢逊在被囚的洞中刻画的图画,才似乎真相大白。
若稍仔细点阅读这本书,就会发现,这一部分故事是一笔十足的糊涂账。
第一笔糊涂账是有关殷离死而复活。在最后一回中,殷离死而复生,使情节曲
折复杂,同时也又一次暴露了周芷若的恶劣行径。但是,这也给读者留下一系列谜
。
由最后一回中周芷若见到殷离时的情绪表现,可以肯定说,周芷若在海岛上曾
暗害过殷离。问题是她是怎么害殷离的?为什么要害?按书上所讲推测,周芷若在
殷离脸上用利刃划了几道,于是殷离“满脸是血,人已昏迷不醒……脉搏幸而尚在
微微跳动。”殷离昏迷不醒可能是由于她本来有重病。如果周芒若想杀她,只在脸
上划几刀未必能解决问题,不像是暗杀未遂。在最后一回,周芒若看见殷离时,认
为是她的鬼魂来找自己报仇,吓得不得了,这又好像当初真是要致殷离于死地。
真奇怪,在脸上划几道是种什么暗杀方法呢。
也有可能是周芷若只是想让殷离破相,使她的相貌变得狰狞可怕,以减去一个
情敌。如是这样,刀确实不必划得太重,周芒若对殷离之死也就不必负主要责任,
后来也不必那样害怕殷离的鬼魂。其实,在此之前,殷离为练“千蛛万毒手”,已
经脸面浮肿,无美可言。周芷若想破她的相貌之举实为多余。
殷离究竟死没死?按说,张无忌的武功甚高,可以向殷离输送真力,助她多活
一些时间,张无忌没有这样做。张无忌又随“见死不救”的胡青牛学过相当长时间
的医疗之术。
虽然,张无忌对这个荒岛上的植物很生疏,找不到自己认识的草药为殷离治病
,但是,对一个有点医道的人来说,应该能判断清楚一个人是真死还是假死。张无
忌好像突然把懂得的一点医道全忘了,糊糊涂涂地将没死的表妹就埋葬了。无怪乎
殷离后来骂他:“我没断气,便将我埋在土中,你这没良心的,狠心短命的死鬼。
”骂得一点也不亏。
殷离没有死,她不愿再见到张无忌和周芷若,她讨厌他们二人卿卿我我他说情
话。在赵敏派船来接他们时,她似乎也没有随船离开这个荒岛。张无忌、谢逊和周
芒若在岛上多日,从未发现一条船在附近航行,若不是赵敏派船来,他们大概就要
在这个岛上度余生了。殷离是不应该放弃这次乘船离岛的机会的。殷离是偷偷藏身
于船上?不可能。张无忌为了查明赵敏是否在船上,曾仔细地搜查过,殷离是藏不
住的。殷离没乘此船离岛,后来她又是怎么回到中原的呢?殷离又是怎么知道害她
的是周芷若呢?在岛上周芷若动手时,如果殷离是清醒的,她应该呼救,如果她因
病处于昏迷状态,她是没法确定究竟是谁害她的。她为什么不像张无忌那样,相信
是赵敏做的坏事?再一笔糊涂账是谢逊真失明了吗?谢逊在他被囚于少林寺后山洞
中时,用尖石在壁上画了四幅画。画这几幅画的目的,是为了讲述在海岛上及后来
发生的种种事件的前因后果。其中第一幅画的是周芷若趁赵敏照顾殷离时,从她怀
里偷了“十香软骨散”。
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怀疑谢逊的眼睛是不是真失明了。
他难道能听见周芷若在偷东西,而且能听出她在偷什么。按这幅画看来,偷盗
过程是发生在赵敏照顾殷离时,即赵敏是处在完全清醒状态。偷不是抢,是不应发
出声响的,何况在这种情况下,更是不能发出任何响声的。谢逊怎么会听见呢?如
果谢逊根本就不对能听出周芷若偷毒药的过程,那么,他在石壁上的画又有什么根
据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谢逊根据前后所发生的事推断出未的。如是这样,谢逊
又怎么能推断出,周芷若是在赵敏照顾病人时偷的,而个是在别的时间,譬如是在
赵敏做饭时偷的呢。
暂且假定第一幅画是谢逊按自己的推理结果画的,那么第四幅画就有点更奇怪
了。在这幅画中,谢逊被圆真等人所劫持,送往少林寺,在道旁有一女子在窥视。
当然,谢逊是不可能听出道旁有人窥视的。圆真等人的武功比赵敏高的多。
赵敏一旦发出响声,大概就会有生命之虞。既然没有声响,谢逊怎能听到?这
个情节也不可能是谢逊根据后来所发生的事推理所能猜出的,他不可能推想出有人
在跟踪,更不可能猜出跟踪的是个女性。
谢逊既然不可能听出这些,那么他是根据什么画那些图画的呢?从这些情节看
,谢逊真像是没有失明。如果是他的眼睛没有完全失明,奇哉怪哉,他又不想在路
边摆摊算卦骗钱,何须装瞎。不知有谁能告诉我们,谢逊是根据什么画这些画的。
其实:谢逊用画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本身就是很奇怪的事。如果用文
字来表示会清楚的多。谢逊双目失明,有可能把人的面目画得不像,这就有可能让
张无忌把人认错而误解他的意思。很难猜出金庸不让谢逊写字,而让他画图的理由
,除非是有意把事情搞糊涂些。
另一笔糊涂账,也可能是最糊涂的,即究竟周芷若是怎么把赵敏从岛上赶走的
。
武侠小说是写斗力的,然而,只有斗智和斗力结合起来,读起来才有趣,书才
好看。在《倚天屠龙记》中,圆真、赵敏、周芷若三人的智力不低,而且也尽力在
斗智中取得自己所想要的。和他们三人争斗的人的智力,看来远不如他们高,或是
虽然高,却没发挥出来。在这本书中,张无忌或谢逊在和他们斗智中都处于下风,
如能取胜,则是靠的“力”,靠张无忌天下第一的武功取胜。
周芷若和赵敏二人的智力皆高,二人若斗起智来,孰胜孰负,不能预料。在海
岛上之争,就是她们二人偷袭和反偷袭之争。以金庸之笔写起来一定会是很精彩的
,可惜,只写到其结果是赵敏败了,怎么败的,不但当时没写,过后,金庸又让赵
敏和周芷若二人对此守口如瓶,保密到底。谢逊在他的创作中,画了周芷若将赵敏
扔到船上,和前面所讲的类似,谢逊这幅画的可信性也有点问题。
周芷若可能偷袭赵敏,点了她的穴道,将她放在船上,但是,船怎么能航行呢
?在三十一回看见小岛时,“张无忌……便吩咐舵工向岛驶去。”可见船上是有舵
手的,还会有其他船工。周芷若有可能会用武力迫使他们听她命令。船是小昭派的
,舵工和其他船工应是波斯明教的,小昭也一定会命令他们按张无忌的命令行事。
周芷若用武时,只要他们一喊,张无忌、谢逊等立即就会听到,周芷若的一切计划
就都泡汤了。即使周芷若用了很聪明的办法使他们带着赵敏离开小岛,他们会回中
原吗?他们最大可能是去和波斯明教大船队会合,或让赵敏在某处登岸后和大船队
会合。小昭知道了情况,她完全可能再派船来,周芷若的计划就又完了。
赵敏是周芷若的第一情敌,周芷若为什么不害死赵敏,将尸体藏在找不到的地
方?免得后来在北京看见张无忌和赵敏见面,竟要上吊自杀。不是周芷若不想要她
死,而是金庸不让她死。赵敏若死了,后面的故事怎么编?只好这么地蒙混过去。
在宝刀和宝剑丢失时,屠龙刀是由谁佩带着,这也是一笔糊涂账。在海岛上,
屠龙刀是由谁管理着的,没有清楚他说明。由前面看,很可能是由谢逊带着的。
谢逊的眼睛失明,需以宝刀护身,何况二十多年来,此刀一直由他佩带。张无
忌在对敌时,很少用兵刃,在此前,和波斯人对抗时,也没有用此宝刀。在三十四
回中,张无忌和波斯人交战时,抓住了波斯人妙风使等,张无忌说:“义父,请以
屠龙刀架在妙风使颈中,尽量拖延时间。”可见,屠龙刀应是由谢逊佩带和保管。
不论是谁偷盗此刀,都应是从谢逊处偷去。这就和后来谢逊的画中所画的他是醒着
侧耳倾听相矛盾了,如果他没有熟睡,准能愉走宝刀呢?最后一笔糊涂账是,为什
么谢逊要逼着张无忌起誓,要逼着他娶周芷若。这也可说成是在岛上周芷若在饭中
下毒,暗害赵敏,放逐赵敏时,谢逊究竟知不知道真相也不得其解。
如果说他不知道,这就和他在石洞中画图相矛盾了。在三十九回中他在洞中画
了四幅画,还向张无忌说:“我死之后,你可在地牢中细细查看,便知一切。”按
这口气,这四幅画是他对真相的揭露,而不是他自己的猜测。若说他知道,他又没
犯病,为何逼着张无忌娶周芷若。
还有一个情节,也在告诉读者谢逊是知情人。在同一回中,峨眉派女尼静照趁
谢逊忏悔认罪之机,想害谢逊,被黄衫女子制止,并诘问她。“静照说:‘我和谢
逊无怨无仇,何必杀人灭……’底下这‘口’字尚未说出,斗然间知道说错了话,
急忙停住,脸色惨白,不禁向周芷若望了一眼。”可见静照是按周芷若的命令来杀
人灭口的,可见周芷若也认为谢逊是知道真相得。
也可能有人会解释说,那是周芷若怕谢逊说出她偷袭点穴,致使谢逊先彼丐帮
俘虏,后被少林寺所得之事。实际上,张无忌应该已经知道此事了。在第三十三回
张无忌帮着丐帮发现了内奸,揭发了史帮主是假的,立下了大功。张无忌想知道什
么,丐帮当然会知无不言的,所以,周芷若偷袭谢逊之事。本己不是秘密。
张无忌那么关心谢逊,在和丐帮交好后,竟没有详细打听谢逊被丐帮俘虏的细
节,这是很不正常的。他应该很清楚,能在武功上制住谢逊是很不容易的事,其中
必有阴谋。
不是他不想问,是金庸不让他问,他一问,知道了真相,下面和周芷若结婚,
赵敏来搅局的曲折情节就会没有了。
由此可知,按三十九回的叙述,谢逊是知道真相的。但是,在岛上时,谢逊不
但积极要张无忌给周芷若驱毒,还力促二人结婚,向张无忌说:“我替你作主娶她
为妻。”他还逼着张无忌起誓,杀赵敏为殷离报仇。在赵敏派船来接他们时,他还
怕赵敏继续搞鬼,把船驶向辽东,还把船员们全部杀死。
根据这些情节,只能说他是不知情的。这显然是个矛盾。
张无忌曾对此作了解释,他说:“那时我和义父服了十香软骨散右,功力尽失
,性命皆在周芷若掌握之中。无怪义父当时一口咬定是敏妹所为……”这解释当然
是讲不通的。一是不应逼张无忌起誓,谢逊不应该属于那种把起誓当放屁的无耻小
人。二是逼张无忌起誓,娶周芷若,是在张无忌功力恢复之后的事,这时张无忌又
已是天下无敌了,不该怕周芷若了。
后来他画那些画是怎么回事呢?说是他胡编乱造的,这大有损于金庸花大力气
塑造出的这一位忏悔过去罪恶,一心向善的大英雄了。张无忌对谢逊无限崇拜,当
然他不会对这些画产生任何疑问。读者不是张无忌,产生疑问是没关系的。
读者有权力怀疑是不是金庸写走了神,没有义务将这些无法说得通的漏洞,都
囫囵吞枣地当作美味来欣赏。
张三丰是让张无忌真正忘掉招式吗
在二十四回中,张三丰将自己新创的太极剑传给张无忌,让张无忌现学现卖,去斗赵敏手下的阿大,即“八臂神剑”东方白。张三丰将太极剑慢吞吞软绵绵地演
了一遍,问张无忌看清楚没有,又问他忘掉没有,张无忌想了想,说忘了一大半了
;接着张三丰又表演了一遍,竟和前次完全不同,又问张无忌忘记了没有,他说还
有三招没忘;这么教下去,直到张无忌说全忘记了。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
的真快,你这就请八臂神剑指教罢!”接着张无忌就以这一套已经忘记招数的剑法
,用一柄木剑去斗东方白。只见“一柄木剑在这团寒光中画着一个个圆圈,每一招
均是以弧形刺出,以弧形收回,……始终持剑画圆。”取得了胜利。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情节,姑且不论是否应该忘掉招数。先说张无忌怎么会产生
忘掉招数的念头的。在他从张三丰处学太极拳和太极剑以前,他曾在冰雪岛上随谢
逊学艺。那时,谢逊不管他懂不懂,先要他记忆和背诵各种武功口诀和要领。这样
;在他学武时,就会养成记忆口诀的习惯。
在学太极剑时,张三丰没让他忘,他是不会突发奇想,产生将招数忘掉的念头
。即使他是极富创造性的聪明人,产生了忘掉这些招数的想法。在张三丰没有明确
告诉他要忘掉以前,他也不会主动他说出自己已经忘掉了。这很容易让人看作是对
张三丰的不尊敬,或是对张三丰的太极剑的蔑视。
在此之前,张无忌曾用太极拳和人过招。张三丰认为他的“拳招中棱角分明,
未能体会太极拳那‘圆转不断’之意。”于是临阵指点他要“太极圆转,无使断绝
,……一招一式,各顺节节贯通,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于是张无忌按“圆转
不断”的精义,“一个圆圈跟着一个圆圈:大圆、小圆、平圆、立圆、正圆、斜圆
一个个太极圆圈发出。”战胜了对手。
经张三丰指点后,张无忌使太极拳的方式,和他后来在忘掉太极剑的招数后,
使太极剑的方式是相同的。由此看来,所谓“忘掉招数”的“圆转不断”实际上是
一回事。为什么同样是画圈,前后不远处,怎么就用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来指导呢
?既然两种武术极为近似,张无忌在得到张三丰指点后,使起来也很相似,何以前
后有两种不同的诀窍?很可能是金庸在写了张无忌圆转不断地画圆圈取胜后,突然
想到,如果只画圆圈,何须招数,于是,就在下面教太极剑时,要张无忌忘掉招数
。如果,这样猜想没有错的话,张无忌学太极拳时,也应忘掉招数的。
另一种可能是,金庸在写完张无忌用太极拳取胜后。再让张三丰用“圆转不断
”来指导太极剑有点重复之感,于是。
突发奇想,让他把招数忘了,而且,张三丰没有作任何提示。
张无忌就自己开始忘招数了。
情节变幻突兀,让人无法预料,太生硬了。
“圆转不断”好像是符合太极拳和太极剑的精义的。自从有太极拳和太极剑以
来,修炼的人极多,当然,似乎都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看其中的好手表演,都似
有一种连绵不断之意,从来没听说过哪位教练要人们忘掉招数。招数是不能被忘掉
的。否则太极剑怎么会流传下来?张无忌也没有忘记太极拳的招数。在后来,他和
范遥过招时,他还使用了太极拳的具体招数,可见他没有忘,为什么偏要忘记太极
剑的招数?太极剑的招数也不应该被忘掉,否则,何需年近百岁的张三丰“缓缓起
招”,这起手式一展,随着一环套月、大魁星、燕子抄水、左拦挡、右拦挡……”
地亲自演练?太极剑又何需这些招式?张三丰一面在教,一面又要人忘掉,真是有
趣。张三丰要人学些什么,忘记些什么呢?按金庸的解释是:“要知张三丰传给他
的乃是‘剑意’,而非剑招,要他将所见到的剑招都忘的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神髓
!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
无穷无尽。”原来教的是“剑意”和“神髓”,可真够玄的。
有没有应该忘记的呢?低水平的初学者,一招一招地练,次序一点也不敢错。
对于高水平的学习者,应该将各招的次序忘掉,融会贯通地将招式存乎心中,随心
所欲地运用,绝不能拘泥招式的次序。这就有些像学生们学数学,在开始学公式时
,只会算那些和例题类似的题,心中也得记住那些例题是怎么做的。等学得明白点
,就可能灵活运用了,例题也就会被忘掉了。公式是不能忘的,公式忘了,只剩下
公式的“神髓”.考试恐怕还得不及格。
中国古代的武术家们可能是为军队或官府服务的,或是当山大王之类没本的买
卖的,也可能是当保镖或给人看家护院,也可能只是为自卫防身。不管是哪一种情
况,一旦动起手来,多是拼死相争。武术也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你死我
活相争时,是没有共同的规则的,只要有武器,不论是什么,只要有威力,能适用
,就一定会使用。为了这种目的,中国武术中,最讲究的是使用长枪的武艺,因为
长枪的威力大。不过,不知为什么,这种武器几乎从不出现在现代武侠小说中。传
统的中国武术和有规则的体育运动是根本不同的。
自从枪炮类武器,特别是自动武器广泛应用之后,武术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本
来,中国的武术和体育项目有根本的不同,现在非当体育项目不可,于是只好来比
赛武术套路。
每一动作都有一定的要求,一个招势接一个招势,不这样也是不行的,譬如,
两人拿着器械表演,若不按着一定套路打,弄不好一个人会把另一个人打伤甚至致
死,这就不再是一种体育运动了。
把本来是决胜负判生死武术,变成表演套路的观赏性体育项目,这实在是没有
办法的办法。
据朋友讲,在香港和东南亚都曾有人组织擅长中国武术的好手去和别的国家的
拳击手比赛,多是以失败告终,即使是允许用脚踢的泰拳也是这样。这并不能证明
武术不如别的拳击,更不能说明中国人不行。理由也很简单;中国武术是一种决生
死的打斗技术,这样的技术是没有规则的,为了胜利或为了活命,可以用任何招数
,可以用任何器械,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一用规则限制,武术的真缔就被限制没了
,赢少输多自在情理之中。
记得前些年报纸上有一则报道,说一位全国女子武术套路比赛冠军,夜晚归家
,被一群小流氓拦住,这位冠军在受辱时,毫无办法,平时练的那套路一点实用价
值也没有。这里的问题之一可能是在平时练套路时没有注重力量的训练,只有花架
子了,没有劲;另一个问题就可能是不会灵活运用所练的招法了。
记得在小学读书时,曾听老人讲过一件事,说一位有名的老拳师教自己的小孙
子一些拳术。这位武术名门之后,在学校里和同学打架,每打必输,打输之后,还
一定要指责同学们的打法不对。这个故事是否真有其事,现已无法考证。学武术时
,死学硬记,每打必输的事是会发生的,至于说胜利者打的方法不对,那就只能算
是小儿之见了。
新一代的武侠小说的作者们,都是在新式武器已经取代了古代的冷兵器后,才
创作这些小说的,是不是由于他们只能看到这样套路表演式的中国武术,思维受了
限制,才把武术写得每一动作都得按一定的规矩呢,还是只是为了看起来花哨,才
写出那么多招式来呢?如果,尽量向好处想,也可能是武侠小说中的佼佼者,早已
看出这种套路表演只是对中国武术的精髓的阉割,故意把一切动作都写成有招式的
,来进行讥讽呢?在武侠小说中能不能看出这种讽刺呢?愿那些专门练套路的武术
家们能忘掉一些东西,让中国武术尽可能地发扬光大,但是,看来却不应按《倚天
屠龙记》中所说的那样忘掉招数。
顺便说一下,在第八回中,西华子讥笑俞莲舟说:“俞二侠这一招“如封似闭
’的推搪功夫,果然高明的紧啊!”这个“如封似闭”的招法是后来张三丰新创的
太极拳中的一招,西华子怎么会预先知道这个招名,这大概又是一个疏忽吧。
张无忌能算作“佛侠”吗
有人在评论金庸作品中的人侠们时、曾说过郭靖是“懦侠”,张无忌是“佛侠”,杨过可算是“道侠”。
郭靖没有读过多少书,不可能读多少儒家经典,但他一生的行事却大体上符合
儒家对一个文化水平不太高的人的要求。儒家关于做人行事方面的要求,如“仁义
礼智信”或“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之类,他都一古脑拿作他的人生信条。说他是个
“儒侠”看来是可以的,虽然不知现代儒家们是否可能承认。
说杨过是“道侠”,那一点也不沾边,这里暂且不谈。在这一节中只说说张无
忌不能算作“佛侠”的问题。
说张无忌可以被称作“佛侠”的根据,很可能是出于他在光明顶上为了调解六
大派和明教之间的矛盾,制止六大派和明教之间的生死争斗时,表现出的舍生忘死
的精神,还有在护送杨不悔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在这些描写中,金庸
确实大力突出张无忌的“慈悲”和“爱人”的精神,其表现真可谓是光彩照人。若
纵观小说对张无忌全部描写,不止是够不上“佛侠”这种称呼,就连他在光明顶上
那种光彩照人的表现也显得有些出乎意料。
在佛教的教义中,“慈悲”是很重要的,但却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基督教的教
义中就有“要爱你的敌人”之说(《新约全书·马太福音》),儒教的中心思想是
“仁”,在《论语·颜回》中记载,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是“爱人”。仅
就“慈悲”
和“爱人”,是不能说一定是符合佛教的宗教精神。以具有“爱人”精神为依
据,说张无忌可以算作“佛侠”,恐怕是不合适的。
佛教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教义,是其有关“色”和“空”的学说,张无忌绝没有
佛教经典中所说那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观念的。这里“色”大体。上是指
人们感官所能感到的东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女色,但女色应该包括在内。张无忌
对女人的态度在金庸所写的大侠中是很有特点的,有些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而不像个“佛侠”。
在出场的众多年轻女子中,除杨不悔嫁了武当殷六侠外,其余的殷离、小昭、
周芷若和赵敏无一不热恋张无忌。到了后来,小昭为了救自己的母亲和张无忌等人
,违心地去充当圣女,殷离精神上有些毛病,剩下周芷若和赵敏仍在苦争张无忌。
究竟争夺结果如何,金庸没有写,可以任读者想像。
从张无忌闯江湖开始,身边常有一个女孩子与他为伴,开始是杨不悔,接着是
殷离、小昭、周芷若和赵敏。为了小说有趣,写男人,经常得旁边有个女人,这是
常情,但张无忌对年轻女人的态度和别的大侠们是不同的。
他有一种较强烈地占有众多女性的欲望。在二十九回中,谢逊、张无忌和四位
年轻的女性同舟在海上漂流,谢逊拿舟中一男四女开玩笑。张无忌就做了个美梦:
“梦见自己娶了赵敏,又要了周芷若。殷离的浮肿的相貌也变得美丽了,和小昭一
起嫁了自己。”醒来后“只觉得四个姑娘都好,自己都舍不得和她们分离。”
张无忌不止爱着这几个女子,对别的年轻美貌的女子也同样有依恋之情或占有
的欲望。
在第二十五回中,杨不悔向他讲述了她想要嫁殷梨亭。
听到这个消息后,张无忌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书中没有细写,只写到:“张
无忌望着她的背影在山拗边消失,心中怅怅的,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按字典上
解释,“怅怅”是指“心中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若杨不悔嫁给殷梨亭,张无忌亲爱的六叔就终生有靠,他应高兴,为什么反而
感到“不如意、不痛快”?大概张无忌早已把杨不悔算到自己的账上了,在杨不悔
找他时,他可能期待着某种美梦的实现,结果和他想像的大不一样,就必然不如意
。在杨不悔离开后,他去见明教其他人时,脸上竟还有泪痕,可见真是不痛快。“
怅怅”这两个字言简意赅,用的颇妙。
在三十二回中出现了一个黄衫女子,读过《神雕侠侣》的读者都知道她一定是
杨过和小龙女的后裔。后来在三十八回,黄衫女子又出现在少林寺后山,帮助张无
忌制服了周芷若,救了谢逊一命。黄衫女子要走时,张无忌说:“姐姐请留步。”
又说:“只盼示知芳名,以便张无忌日夕感怀。”黄衫女子并未明说便走了,“张
无忌心中不由得一阵惆怅”。这种伤感失意的感情也是挺耐人寻味的。称呼为姐姐
的口气颇有些像韦小宝,按明教教主的身份,称其为女侠可能较为合适。
在海岛上,他以为殷离是被赵敏所害,曾信誓旦旦他说:“若不手诛妖女,张
无忌无颜立于天地之间。”等到了北京,他却私自一人跑到过去曾和赵敏约会过的
小酒馆去,在那里正巧见到了赵敏,又是“柔情蜜意”。害得周芷若寻死觅活的(
见第三十四回)。
到了最后,周芷若的本来面目已经暴露,曾偷盗屠龙刀和倚天剑,还曾企图谋
害殷离、赵敏、谢逊等人,张无忌自己也曾差一点命丧于她手中。但在周芷若告诉
他说:“我对你是刻骨铭心地爱”之后,他好像立刻就忘了那些事。他的回答是:
“你的这番心意,今生今世我不知如何报答才好。”
这样的人怎能不被女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确实,小昭、周芷若、赵敏都曾欺骗
过张无忌,说是被她们玩弄也不为过。
对漂亮女人的欺骗,张无忌好像一点抵抗力也没有。
在张无忌还是一个少年时,第一次看见朱九真,书中的描写说他“胸口登时突
突突地跳个不住,但见这女郎容颜娇媚,又白又腻,陡然之间,他耳朵中嗡嗡作响
,只觉背上发冷。
手足忍不住轻轻颤抖……”这样,朱九真要骗他,那还不是容易得很的事。
后来,他漂亮女人见的多了,大概就不会有这样的反应了,却照样受骗不误。
在他周围的女人中,殷离肯定不是个美人,杨不悔似乎也不够美,至少书中没有花
多少笔墨写她的美。张无忌正好就没受过这两个女人的骗。看来这不是个偶然巧合
。
张无忌是明教教主,武功卓绝,贾宝玉是贵族家庭中娇生惯养的宠儿,两者相
差何止十万八千里。但在张无忌对待女人的态度上却有着贾宝玉的影子。贾宝王是
非常愿意在年轻女孩子中混的,他有个名言:“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
子便清爽。”张无忌没有那样的水平说出这样的“警句”,只是忖之于行动。
在《红楼梦》的最后,贾宝玉勘破人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家为僧
,而张无忌仍在为美人画眉,这和“佛侠”是一点也扯不到一起去的。
张无忌对女人的这种依恋,有点像《红楼梦》中警幻仙子讲的“意淫”,即“
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见《红楼梦》第五回)。
张无忌和韦小宝都有占有多个女性的愿望,但两者是很不同的。张无忌是“意
淫”,按警幻仙子的说法是天生痴情,主要的不是肉欲。直到书后半部,张无忌可
能仍是“童男”。
而韦小宝是在妓院中长大的,他对男人和女人的关系的认识是从嫖客和妓女的
关系中领悟的,所以他对女人的态度只能是像警幻仙子所斥责的那种“调笑无厌,
云雨无时,恨不能天下美女供我片时之兴趣,此皆皮肤滥淫之蠢物耳。”
不仅如此,张无忌本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人。有人也许会怀疑是不是搞错了,张
无忌在许多情况下表现得都很聪明:他在蝴蝶谷中随胡青牛学医学,主要是自学的
,也小有成就(第十二回);在昆仑山中从老猿身上得到了《九阳真经》后,自己
练就了这一高深的武功;又在明教秘道中自学成功了乾坤大挪移这一更为高深的武
功;他又很会讨女人的欢心。这怎么能说他蠢呢?这里所说的愚蠢,是指他在一生
中不断地受骗,而不能从中吸取教训.到了小说结尾处,他仍是那么容易受骗。
较低级的动物的许多能力都是天生就有的,是从其父母处遗传得来的。如像蚂
蚁,不需经任何教导和训练,就会过集体生活,会觅食和战斗。动物向高级进化,
天生的能力仍然有,例如人的婴儿生下来就知道找乳头吃奶,天生会哭会叫。和低
等动物相比,这种天生的能力少得多了,后天学来的本领要重要得多,在所有的技
能中所占的比例极大。
较高级的哺乳动物,母兽要教幼兽一些生存的基本技能,更多的本领则是幼兽
在求生存的过程中自己学会的,最重要的学习手段就是在失败中学习。曾在电视上
看过《动物世界》中一个讲生活在加拿大的熊的故事。这种熊会在水中捎鱼,老熊
一扑就能抓住一条,而一只小熊,向水里扑了很多次也没抓到一条,这个小熊仍一
遍遍地向水中扑去。迟早它是会学会的。
看起来很笨的熊尚且如此,灵长类的人更应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地走向
成功。可惜,张无忌在这。一方面太差劲了。张无忌不断地受骗,受女人的骗,也
受男人的骗。
张无忌“自幼生长在父母和义父的慈爱卵翼之下,不懂人间竟有心怀恶意的敌
人。”年幼时受骗是很自然的,但他没能从中吸取教训,没能变得聪明些,在社会
上“行侠仗义”多年后,仍是容易受骗。到最后,朱元璋略施小计,他就放弃了明
教教主的职务,脱离了抗元民族斗争的战争,可见他实无长进。说他最愚蠢,一点
也不亏他。
张无忌第一次受骗是在他随父母沿长江上溯去武当山时,一个老乞丐骗他去看
热闹,张开一个口袋,说里面有好玩的,张无忌探头去看,老乞丐就用口袋将他头
套住了。幸好。
他母亲诡计多端,合俞莲舟、张翠山之力,才将他救下(见第九回)。
后来,他被请到昆仑山三圣坳去治病,他看见何太冲,认出是当年参与逼死父
母的人物之一。何太冲骗他说:“令尊在世之时,在下和他甚是交好,他自刎身亡
,我痛惜不已……”他也就信了(见第十四回)。
第十五回开始处,朱九真纵恶狗将张无忌咬成重伤。他在看见未九真时,失魂
落魄,视朱九真为天神,朱九真怎么戏弄他,他都信以为真。接着朱九真之父朱长
龄设计骗他,他都相信,准备领未长龄去找谢逊。只是由于一个偶然的原因,才使
朱长龄的计谋失败。
张无忌和朱长龄一同掉到悬岩峭壁下的一个十丈方圆的平台上。朱长龄又一次
设计骗他,假装摔伤,骗得张无忌由平台上笔直地坠落下去,若不是幸运地落在一
个堆满雪的大草堆上,就一定一命呜呼了。这次受骗时,朱长龄的狰狞狡猾面目早
已暴露无遗,再上当只能怪张无忌太蠢了。他在下落时也自恨不已,他想:“张无
忌啊,张无忌,你这个子忒煞无用。明知朱长龄奸诈无比,却一见面又上了他的当
,该死,该死!”心中十分明白,只是没学到什么乖。以后他“忒煞无用”是一点
也没改,仍然上当不止。
在张无忌练成了“九阳真经”上的功夫和乾坤大挪移第七层心法后,已成为“
天下武功第一的奇男子”.仍受骗不止。
第一个欺骗他的就是他的贴身小丫环小昭,表面上是最忠实于他,对他也最关
心,实际上是在完成波斯明教圣女的职责。
偷盗乾坤火挪移心法秘决。在小昭的身份暴露后,张无忌才知道自己“一生轻
信,连这个小小丫头也玩弄我于股掌之上。”(见第三十回)可惜,吃一堑,却未
长一智;以后仍常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
二十三回中,在绿柳山庄,明教诸人不慎中毒,张无忌返回山庄找解药,赵敏
假装自杀又骗得他落入陷饼。
在灵蛇岛上,陈友谅欺谢逊是个瞎子,一面摆开一个武功架势,一面又在嘴头
子上,装成舍己救人的豪杰,取得谢逊的好感,放了他。金花婆婆和赵敏都能看出
陈友谅的伎俩,而武功最高的张无忌却和一个瞎子一样地受骗(见第二十八回)。
在三十一回张无忌又被周芷若所骗,让她偷去了屠龙刀和倚天剑,还相信是赵
敏干的。
在第三十四回中,周芷若以假自杀又一次骗了他,让他死心踏地地和她结婚。
从第三十回后半部开始,幸好有赵敏和他在一起,张无忌才不怎么受骗上当。
但在第三十八回,和周芷若比武时。
又中她诡计,差一点丧命。
直到最后,他又糊里糊涂地中了朱元璋的计谋,轻易地放弃了明教主职务,离
开了反元民族战争第一线,去给赵敏画眉。以他的武功,只干这样事未免太可惜了
,但是,他的智力水准如此,也就只好做些这样的事了。在这本书描写的故事之后
,赵敏和周芷若仍会继续争夺对他的控制权的。估计在这种争夺中,周芷若和赵敏
斗智斗力,有可能是半斤八两,而张无忌则仍可能会继续不断受骗上当。
看来对张无忌绝不能过高评价。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还是可以找寻很多值得称
赞的东西,把某一部小说的主人公努力拔高,不能算是个好主意。
在“金学家”们对金庸的小说评论时,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在夸金庸某小
说好时,很喜欢称赞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多么高明,多么伟大。这个现象在对《鹿鼎
记》的评论中最为明显,似乎只要证明了韦小宝是个空前绝后的大英雄,《鹿鼎记
》也就成了空前绝后的第一部好小说了。
在对《倚天屠龙记》的不少评论中,还是能对张无忌的性格作出恰当的结论的
,但也有“金学家”似乎具有很强的“惯性”,不把小说的主人公尽量捧高一些就
不甘心。
周芷若是真的上吊自杀吗
在三十四回中,周芒若发现张元忌和赵敏见面,竟上吊自杀。这是一个很让人费解的情节。按这个情节,周芷若是深爱张元忌的,因为忌妒得连性命都不要了。
她自杀的行为,是和她在那个海岛上下毒、杀殷离、偷宝刀宝剑的行径,以及
陷害谢逊的勾当判若两人,也和后来对待张无忌的态度相矛盾。
周芷若究竟爱不爱张无忌呢?在她要上吊自杀时是不爱的。
在此之前,她已做了张无忌绝不能容忍的事。在这以后,周芷若曾多次要置张
无忌于死地:如第三十六回在少林寺前的农舍中,周芷若先“九阴白骨爪”向张无
忌下杀手,接着又要挖他眼珠,“狠辣已极”。在第三十八回中,张无忌和周芷若
在少林寺前比武,张无忌怕打伤了她,自行退让,受了她一重击,周芷若就要下杀
手,只是看见了张无忌胸前的伤口,是在她深深地爱着张无忌时刺的,因此犹豫了
一下,张无忌才被救走;还是在二十八回中,张无忌在少林寺后山和三位少林寺高
僧打斗中拼比内力,在最凶险的时候,她作势要杀谢逊,让张无忌分心,以置他于
死地。这哪有一点爱的影子。
周茫若缠着张无忌,要和他结婚,直到最后,张无忌和赵敏成为幸福的一对,
已成为定局时,她还要插进一腿去。这只能解释她想要控制住张无忌而已。
周立若上吊自杀这一段故事,和以前及以后的情节发生矛盾,也和她的性格发
展不吻合。她的心理活动也有些太不合乎常理了。
为了免去这样的矛盾,比较好的办法可以是,在周芷若上吊自杀这一段中稍加
几句,或向读者暗示,或明确他讲。被救活的周芷若并不是刚从鬼门关被别人救回
来,而只是假装去到地狱门前溜达了一趟的人。她是一个善于作伪的大侠。
周芷若的上吊自杀是假的。在练过“九阴真经”之后,功力大增,已有能力搞
这样的把戏。这样,性格中矛盾就少了。
总的来说,周蓝若在开始时,是爱张元忌的;后来,受到了峨眉派和灭绝师大
的低下道德的影响,她的愿望变成为:爱不爱是一回事,一定要把这位“天下第一
奇男子”控制于自己的石榴裙下。她的上吊自杀不可能是真的。
周芷若为什么要把断了的屠龙刀和倚天剑带到少林寺去
少林寺将谢逊等劫去,广招天下英雄,开所谓的屠狮大会,最后以明教的胜利,圆真的失败而告终。恰在此时,蒙古兵马来袭,周芷若领峨眉派突围遇险,张无
忌在救他们时,抢回来抬受重伤的宋青书的担架,觉得他沉重异常,解开几层裹在
身上的白布后,呛啷啷几声响,跌出四件断了的兵刃,这就是倚天剑和屠龙刀。
为什么周芷若要把已经没有用的屠龙刀和倚天剑带到少林寺去呢?在海中无名
岛上,周芷若偷到了这两件宝物,按峨眉派传下的秘法,敲断了两件兵器,得到了
武功秘籍和兵法。此后,宝刀和宝剑对周芷若就已经没有用处了。她如将它们扔在
海中或荒岛上,都是不奇怪的,她还是带回来了。为了掩盖她携带这些沉重的物件
、她“在岛上日长无聊,曾雕刻了不少小木马、小木人,这时包了一大包,负在身
上。”后来她被丐帮所俘,又和张无忌一同去北京,还要成亲,她应该已经先期把
断刀和断剑藏了起来,否则,一定会引起麻烦的。
最讲不通的是,为什么她到少林寺来争天下武功第一或争取对谢逊的控制权时
,还把这些毫无用处,只会惹麻烦的断刀断剑随身携带。这些狼亢之物又是这样重
,很容易被人发现。一旦有人发现了这些,那么为夺屠龙刀而抢夺谢逊的斗争,立
时就变成围攻峨眉派的恶战了,太危险了。
周芷若设法把倚天剑带回峨眉山,作为镇山之宝,还是能说得通的。把这两件
东西带到少林寺来,则是毫无道理的。”这对周芷若是毫无道理的,对金庸则是大
有道理。让周芷若把它们带到少林寺,就是为了让张无忌发现它们,把周芷若的真
面目全部揭开,也是为了结束全书,给这一对宝物一个交待。”
这样看来,设计一个极不合理的小情节,完成如此重要的事,按商业眼光来看
,也许还是挺合算的吧。不过,按文学艺术的观点来看呢?
班门弄斧批金庸——《天龙八部》:
段誉年纪之误段正淳女儿的年龄之误
慕容复是四十多岁的人吗
西夏人会这么称呼吗
萧峰称得上是“最伟大的武侠”吗
萧峰应不应该守信用
为什么慕容搏不传慕容复武功
段誉年纪之误
段誉的年龄在《天龙八部》中有两处有明确的交待。在第四回中,木婉清告诉段誉说她活了十八年,段誉插嘴道:“你18岁,小我1岁”。
可见段誉19岁,这是个合理的年龄。
另一处是在第四十八回,没有直接说年龄,但说出了出生年月。四大恶人之首
段延庆要杀段誉,段誉的母亲刀白凤为了救段誉,告诉段延庆说,段誉是他的亲生
儿子。为了证实这一点,她让段延庆看段誉身上带的“长命百岁”小金牌。在牌子
的背面有一行小字:“大理保定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三日生。”据此段延庆就认定
了段誉是自己的儿子。
这样就要出矛盾了。在第六回木婉清朝见大理国皇帝段正明时,书中介绍了这
位皇爷“在位十一年,改元三,曰保定、建安、天佑。”这就是说,出生于保定二
年的段誉这时不过10岁,在本书结束时也不超过11岁。
由于段眷是段延庆的私生子,他出生在“保定二年”是合理的。是在段正明夺
得皇位后的第二年,段延庆为夺回皇位未果而受伤,在天宁寺外和刀白凤邂逅而得
子。但段正明一共在位十二年,所以如果真有段誉这个人的话,在段正明退位时,
他只有11岁。
小说是没有必要拘泥于历史史实的。事实上,在大理国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过
段誉这个皇帝,倒是有个皇帝和在《天龙八部》中自杀的段正淳同名,在段正明之
后还当了十三年大理国皇帝,比段正明当皇帝的时间还长一年。
为了避免矛盾,可以在小说中写段正明“在位二十年”,也不会有谁觉得是个
问题,或者,更简单的是干脆在整个小说中不提他在位多少年。
如果不是按实写。最好别热衷于引用历史,特别是别引用历史年代。多出现一
些历史年代可以装得像含有大量丰富的历史内容,能起一种使人们“肃然起敬”的
作用。但若不是认真地按历史写,一不小心,就可能会出矛盾,甚至连主人公的年
龄都出现混乱,反而不美。
段正淳女儿的年龄之误
在《天龙八部)中出现的和段正淳有性关系的女人可列表如下:姓名 子女 说明
刀白凤 段誉19岁 恨段正厚用憎不专,曾和别的男人发生关系
王夫人 王语嫣 名阿萝,李秋水之女,和慕容家为表亲
秦红棉 木婉清18岁 自称幽谷客
甘宝宝 钟灵16岁 丈夫为钟万仇
阮星竹 阿朱16至17岁 因家教极严,所生两女儿只好送人
阿紫15至16岁
马大人 也被称作小康,丈夫为丐帮副帮主马大元
王夫人(阿萝)是在丈夫将要去世时或丈夫刚去世时当段正淳的情妇的。在第
十二回,王语婿说过:“我爹爹早故世去了,我没生下来,他就已故世了,”她是
个遗腹女。如果是在丈夫已经死去很多年后才和段正淳相好,那么生的女儿就不该
姓王了。
秦红棉的情况不明。在第九回,木婉清说她自称“幽谷客”。这个称号是从社
甫的一首诗中引出来的,这首诗说:“绝代有佳人,幽后在空谷。……夫婿轻薄儿
,新人美如王。……但闻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其意思是她被丈夫抛弃了。
段正淳理解这个别号的意思是怨他段正淳抛弃了她,这只有在秦红棉没结过婚
憎况下才说得通。
究竟是什么情况呢?她若一直未婚,女儿木婉清的姓是从哪里来的?或者是段
正淳自作多情,秦红棉自称幽谷客是由于她的姓木的丈夫抛弃了她的缘故。或者是
秦红棉不愿让女儿知道她们之间的母女关系,不让她姓秦,也不姓段但为什么姓木
?木婉清根本就不知道她的师父就是她的母亲,也不知道她的师父姓秦,在这种情
况下让女儿姓秦,是没什么关系的。难道是因为段正淳才让她姓木的?段和木之间
有什么关系?甘宝宝可能是在和钟万仇婚后才为段正淳主下女儿钟灵的,否则,以
钟万仇的秉性,他是绝不会让这个女儿姓钟的,而且可能残害这个女孩的。
阮星竹是在未婚时和段正淳同居多年的,并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后来结婚与否
,不清楚。
在《天龙八部》这部书中现身的段正淳的几个女儿中,以阿朱和阿紫的命运最
差。阿朱流落到江南、被卖为丫头;阿紫紫还算好一点,流落到西部青海一带,成
了“星宿老怪”的弟子。这真是有些莫名其妙。在第二十三回,阿朱临死之前。
她解释说,阮家的家教极严,阮星竹不得不把女儿送人,段正淳有的是钱,为
什么不能找一个人家来抚养这两个女儿?就像少林寺玄慈和尚和丐帮汪帮主找人抚
养萧峰一样。段正淳和阮星竹也太狠心了,段正淳的本性就是那样,没心没肺,不
知为什么阮星竹也这样狠。
马夫人是未嫁时和段正淳相好的,后来才嫁给丐帮马大元的。这是段正淳自己
在第二十四回中说的。
段正淳的几个女儿,钟灵、木婉清、阿朱和阿紫的年龄在《天龙八部》中都提
到过,如前表所列。王语嫣的年龄未有明言,但推想起来,大约也是十六八岁吧。
这样,段正淳的几个女儿的年龄都差不多,太集中了。好像那两年是段正淳的生育
年,而在这以前和以后段正淳都在作节制生育,真是妙极了。
在第二十三回,阿朱在临死时告诉萧峰:“他(指段正淳)和妈妈不是夫妻,
先生下了我,第二年又生下了我妹妹,后来我爸爸要回大理,我妈妈不放他去,两
人大吵一场。”可见段正淳和阮星竹在一起生活了约三年光景。这就和钟灵的出生
时间矛盾了。钟灵的年龄应在阿朱和阿紫之间,而且阮星竹在中原,钟灵的母亲甘
宝宝远在大理,这可是个矛盾啊。
实际上,金庸为了让段正淳的三个女儿(钟灵、木婉清和王语嫣)和段誉都有
恋情,她们的年龄都必须集中在比段誉稍小一些的年龄段。阿朱又是个丫头出身,
年龄自然不能写得太大,阿紫是妹妹,当然年龄更小了。但阿紫的年龄也不能大小
,否则,把她写得那样邪恶就有点太不可信了。这样几个女儿的年龄就出了问题了
。
其实,稍小心些,这几个女子的年龄是可以安排得不出漏洞的,大概金庸没有
把这当作一回事,只是随手胡乱写写罢了。
慕容复是四十多岁的人吗
慕容复的年龄有多大呢?在第四十二回中按慕容复自己回忆,在慕容博假死后,慕容复还“不止一次试过他心停气绝,亲手人殓安葬”。由此可知,在父亲假死
时,慕容复至少也应是一个10多岁的少年。而在小说所描写的年代里,慕容博既然
在少林寺中藏了近三十年,慕容复就应该至少是40多岁的人了。但这显然和书中的
多处描写矛盾,如在第十四回乔峰就曾将段誉误认为是慕容复,而段誉不过才20岁
。在第四十一回中,段誉也说慕容复“大不了我几岁”。这又是个解不开的矛盾。
如果慕容复已经四十岁左右,那么在第九回中黄眉僧所说的四十三年前的那个
武功极强的十五六岁的少年又是谁呢?如果是慕容复,这个少年的年龄太大了,如
果是慕容博,这个少年的年龄又实在不足以当慕容复的父亲。
问题更大的是王语嫣的年龄。在第十二回中,王语嫣自己说她比慕容复小10岁
。如果慕容复已经40多岁了,王语嫣就应己30多岁,这样,和才19岁的段誉谈恋爱
是不是有些太大了。即使段誉这个书呆子不管这一套,另外还有一个麻烦,那就是
王语嫣的母亲王夫人才“40岁不到的年纪”(见第十二回),母女间年龄差距有点
大小了吧。
看来慕容复的年龄只好是弹性的了,在这里小一点,在那里大一点。不过一个
重要人物具有弹性年龄,这可不大符合武侠小说的“又一个新顶峰”,“堪称世界
小说佳作”的伟大名声。
西夏人会这么称呼吗
第四十六回中,礼部尚书宜读的西夏皇帝的诏书中有“西夏皇帝诏曰……。”这里用的“西夏”二字是有违常理的。
在中国古代,如果一个统治者自称为皇帝,那他一定是认定自己是天之子,是
正统。不管心里实际上怎么想,嘴上一定会这样说的,否则,就应去掉皇帝称号,
称为“王”或用其他什么称号。所以一位皇帝在下诏书时,是不必自己特别指明是
哪一国的皇帝,因为在他心目中,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皇帝。所以西夏皇帝的诏书
,只会写“皇帝诏曰……”,而不会写为“西夏皇帝诏曰……。”同样,其他皇帝
,例如南宋皇帝的诏书中也绝不会有“南宋皇帝诏曰……”的字样的。
在北宋仁宗时期,在现在的宁夏、甘肃等地由党项族建立的国家、国号为大夏
。宋朝的文献为了表明宋朝是正统的王朝,大夏又处于宋朝的西部,习惯称为西夏
。历史学家也习惯于这样称呼。
夏国本国人是不会这么称呼自己的。在皇帝的诏书中只可能出现“大夏”,绝
下会出现“西夏”这样的称呼。宫女们也说到”我们西夏”这样的话,这也是不大
对头的。谦虚一点可以说“我们夏国”,自豪一点可以说“我们大夏”。
这就像有些对我国不十分友好的人士,称我国政府为“大陆政权”,而我国外
交部发言人或政府工作人员是绝不会自称“我们大陆政权”的。在正式场合。略受
过一些教育的,有点自尊心的中国人也不会这么说,而一定会说“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府”或“中国政府”。
另外,在十六口中,慕容复乔装为西夏武士,出现在段誉和王语嫣藏身的磨房
时,自报姓名为李延忠,王语嫣接着说:“那是西夏国姓。”这是不对的。西夏是
居住在西北地区的党项族人建立的王朝,西夏皇族本来是拓跋氏,在唐朝时,因镇
守西北地区有功,唐朝皇帝赐姓为李,这个姓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到宋朝时,宋太
宗赵光义又赐他们姓赵,这个姓好像没怎么用,有可能是宋朝势力不强,没被西夏
人看在眼里,所赐的姓也就不被重视了。西夏第一个皇帝李元昊,或称赵元昊,不
愿再用唐朝皇帝或宋朝皇帝所赐的姓,他就自己改姓为嵬名,他的所有亲族也随之
改了。在西夏,姓李的还是有的,但已不是国姓了,国姓应该是嵬名。
王语嫣学业不精,瞎说一通,慕容复本人也不是西夏人,也就糊里糊涂地承认
了。金庸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造诣甚深,不知为什么没替他们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