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xdaoer 于 2012-12-20 11:17 AM 编辑
与神对话——《星空的孩子》读后
在我的童年 诞生了醇酒般火热的童年 我坐在夜的道路上 倾听着星星的话语 以及树的言谈 现在冷漠把我的心灵的夜晚冰封雪盖.
——摘自法国诗人巴什拉《梦想的诗学》
一开始接触北侠的时候,没想过会通过北侠结识了一群大顽童,更没想到会因此结识一位作家,阅读他的作品。比起《狮子山传说》,《星空的孩子》篇幅短了很多,然而可以看出作者在叙事技巧、写作技巧上的进步之处。 严格的讲,《星空的孩子》不能算是儿童作品,而是成人文学,就像知名的《樱桃小丸子》。《樱桃小丸子》浓厚的怀旧之情不是儿童能够体会的,《星空的孩子》提出的神性同样不是儿童会去思考的问题,儿童的纯真与世界的碰撞激起的火花也不是儿童能够看到的。然而,当你耐下心,跟着阿星的步伐在这个世界艰苦穿行,看着这茫茫人世,《星空的孩子》会给你带来精神上的震撼。当你沉浸其中,感染和体会到阿星的纯真,你会感到心灵的悸动(或者还带着一丝往昔的回忆)?每个人都有一个成熟的过程,在你往日道路上,是否也曾像阿星那样面对世界茫然无措,却坚信笑容永远是对的,神灵是存在的,星空具有着那神秘的力量? 作者喜好以纯真的主角与现实世界的冲突来展开故事情节。儿童作为主角具有天然的优势,《星空的孩子》也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一是纯真是儿童的天性,还未被社会生活所磨去,纯真是儿童的自然,同时也是大众对儿童的一般印象;二是儿童容易激起人们善良的天性,爱护、同情、怜悯儿童,是人的一般天性。在作者的笔下,阿星是一个坚持纯真的儿童,是一个通过星空与神相联的儿童。 我不敢轻易置评神性,借用沈从文的一段话,“美固无所不在,凡属造形,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即无不可见出其精巧处的完整处。生命之最高意义,即此种‘神在生命中’的认识。”人性是一个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非功利价值范畴,穿越了文化的规约与遮蔽。而生命属于人性中的较高层次,神性是生命精神的内质,是一种由爱与美联络铺设起来的宇宙灵魂。 阿星的神性由何而来? 阿星的家人告诉阿星,他是星空的孩子,像神一样澄明。当疤子让阿星数完星星,质疑、否定阿星的神灵时,阿星依然坚信阿公所说的“做个坚强的孩子,永远都不要哭泣,要不会被神灵抛弃”。与其说这是阿公、阿嬷对阿星的叮嘱——语言上的力量,不如说家人给予了阿星,阿星拥有的爱的力量。 阿星与星空拥有奇妙的联系,从星空的浩瀚深远中,他能无师自通地发现规则,掌握规则。通过星空,“他发现星空是存在着规矩的,不像这个大地这么杂乱无章。或许对于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来说规矩就代表着必然性,必然性就只能是神灵创造的。”星空给予了阿星美的力量。 那么,神性就是因为爱与美而诞生的吗?——不对!家人的爱让阿星能够坚持纯真,坚持对星空与神灵的信仰;星空的美让阿星能够养护他的纯真,让他去发现神灵。神性、神灵在于阿星本身,“人人皆有佛性”,阿星作为书中的理想,以尽量原初的婴儿心态来接近自身的神性。 阿星的神性与世界 个人认为凡是具象,就具有后天性,即使人刚刚出生,拥有生的本能自然激起欲望渴求。如果用道德善恶来评判,那人是原恶性的,从这方面看,我认可基督教原罪、本罪的概念。现实中的人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如果我们同意这点,那么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激发人们好的一面,减弱或者不激起恶的一面。即使是作者构建的蕴含神性的阿星,也不是总能激起人好的一面。 这是神性的问题吗?这是世人的问题吗?假设神性是至美完善的,那么就不是神性的问题,同时也就不是世人的问题。那么结论就是阿星的神性并不完善。用佛教的话讲,阿星应该是个“自了汉”。即使连佛陀也讲究出世入世,自利利他,况且是芸芸众生呢。 出于对阿星的喜爱(或者是读者们的强烈要求),终于,“这个杀手不太冷”,作者给他留下了一个善良的世界,并报以美好的愿望。“阿星没有气馁,他从未怀疑自己能找到阿水伯,对于一个飞向星空的孩子来说这不算什么。困了他就睡在公园的长凳上,有时会到桥洞下和流浪汉挤在一起,饿了,他就跑到附近的包子铺,主动帮他们洗碗干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每次看到累得满头大汗的阿星,老板就会高兴的给他一袋包子,还告诉他以后肚子饿了就自己来拿。当他们问他家在哪的时候,阿星只是一边笑呵呵地吃着包子一边指着头顶上的天空。人们虽然迷惑却也没有多问,看着阿星笑得如此纯洁,他至少知道阿星是个善良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不会这个世界抛弃的。”看到最后,我舒了一口气,也许在现实世界,阿星难以生存,但是谁不希望他在坚持纯真的同时能够快乐的生活呢? 笔法如此空灵,生活如此残酷,将人性中丑陋的与纯真的放在一起做冲突,让不存于相的神性依托阿星在世间挣扎,让读者不忍卒读,这是这部小说最成功的地方。神是什么,作者没有给出直接答案。的确,“星空依旧那么璀璨,却像谜一样展现而又隐藏着一切,这就是世界的真理,他是如此的昭然若揭,却又那么地无声无息。”让我们保持谦恭、心存敬畏,由各自而寻找那唯一的神灵,毕竟——“一切贤圣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