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bl 发表于 2009-8-25 10:09:08

开始贴视频

抚仙湖恋歌(推荐选择高清模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wOTMzNzY=.html

[ 本帖最后由 zgbl 于 2009-8-25 10:12 AM 编辑 ]

zgbl 发表于 2009-8-25 10:15:14

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

玉溪市的出口处的人工瀑布

无语,还是灰了,而且很暗……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0NzQ0Njg0.html

zgbl 发表于 2009-8-25 10:15:31

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

溯流而上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0NzQ0MzM2.html

zgbl 发表于 2009-8-25 10:16:03

抚仙湖孤山

一楼视频里的那座山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0NzQyMDM2.html

zgbl 发表于 2009-8-25 10:16:40

民族舞蹈

哪个民族自己猜,估计是来采风的,有人专门摄影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0NzQwNDI0.html

zgbl 发表于 2009-8-25 10:17:41

抚仙湖水清又清

诺基亚3110C手机拍的,效果就不说了,别踩我hz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A1Mjg2MTY=.html

zgbl 发表于 2009-8-25 10:20:03

抚仙湖碧波

这个还行,前两天在湖边拍的,可惜还是灰了
抚仙湖没那种水平如镜的感觉,而是万顷碧波,盯着湖面看着,听着阵阵涛声,心里的尘嚣就被默默地涤尽了。看的久了,仿佛整个人都随着碧波在飘荡……
(的确有这种感觉,盯着水上的波浪看久了,会觉得自己都在随着波浪晃动)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0NTMzOTM2.html

zgbl 发表于 2009-8-25 10:35:57

抚仙湖

地理位置
  抚仙湖位于玉溪市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距昆明60多公里。抚仙湖是一个南北向的断层溶蚀湖泊,形如倒置葫芦状,两端大、中间小,北部宽而深,南部窄而浅,中呈喉扼形。湖面海拔高度为1721米,湖面积216.6平方公里,湖容积为206.18亿立方米,仅次于滇池和洱海,为云南省第三大湖。湖水平均深度为87米,最深处有157米,湖容量达189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滇池的水量,6倍的洱海水量,深度和蓄水量是云南省第一大湖。除东北长白山火山口湖——天池外,抚仙湖又是我国已知的第二深水湖泊。
  抚仙湖水的补给除靠雨季四周沟溪汇集外,湖岸周围还有大量的地下泉水涌出。抚仙湖水清澈纯净,透明度平均为8米,最大可达12.5米,是我国内陆淡水湖中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居云南省湖泊之最。
历史
  唐樊绰所写《蛮书》,称抚仙湖为大池。《澄江府志》说:“量水川即唐书架水县(今澄江、江川一带),大池,抚仙湖也。”后称罗伽湖,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澄江府“北有罗藏山(现名梁王山),南有抚仙湖,一名罗伽湖”。得此名可能和宋,元时南诏、大理段氏在澄江设罗伽部有关。抚仙湖名与一个神话故事有关:相传玉皇大帝派了天上的石、肖二仙到人间巡查,来到滇中,只见一池碧水,波光粼粼,两仙人被湖光山色所迷,忘了回返,变为两块并肩搭手的巨石,永远站立湖边。过去湖东南方有两石并肩搭手倚立,据说就是石、肖二仙,在湖上驾舟遥望,还能若隐若现地看到两仙人在观赏,为留其迹,故名抚仙湖。




肖、石二仙的传说
  抚仙湖的大名给它赚来了不少人气。但是,真正知道抚仙湖名字由来的人可谓寥寥。在澄江县城的凤山公园,有一个名为“抚仙”的雕塑展现的是肖、石二仙陶醉于抚仙湖的情景。雕塑上有这样的记载:“传说天上有石、肖二仙因慕‘澄江海’的清澈明净,驾云来到湖边,被这瑰丽的湖光山色所陶醉,以至流连忘返。久之,二仙搭手抚肩化为山石。抚仙湖也因此得名。”
  相传,深居天宫的玉皇大帝,一日步出宫门,远眺人间,发现一颗状如葫芦的明珠,镶嵌在云雾缭绕的万山丛中,湛蓝明净,波光粼粼,美丽至极。玉皇大帝为之倾倒,急传肖、石二仙立即下凡,描摹这人间美景,带回天宫,装点天堂。
  肖、石二仙急忙腾云驾雾,飘落在明珠东南方向。走近一看,迷离美景展现在眼前:明珠四周,嶙峋怪石密布,峥嵘多姿,仪态万千;有的如冲天玉笋,有的似文房笔架,有的如大象汲水,有的似猛虎下山;孤山独坐湖中,云雾迷漫时,似一座忽大忽小、忽升忽降、缥缈无常、变化莫测、神奇美丽的仙岛,与明珠交相辉映;烟波浩瀚的湖泊,无波时水平如镜,柔和妩媚,像一位袒胸露怀的少女,在安闲舒适的憩睡。起浪时白浪叠现,如满盘碎玉在晃动,又似朵朵睡莲在竞相开放。
  远山近水,州岛错落,好一幅色彩怡人、幽深奇崛的山水画卷!肖、石二仙只顾搭手抚肩地在观看,在赞叹,竟痴痴迷迷地忘了画画,忘了归期。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他们定定地站在那里,陶醉在迷离美景之中。久而久之,两位神仙变成了两座石峰。看,在抚仙湖的东南方,果真叠立着两座形似搭手抚肩、俯视明珠的石人山。据说,这就是肖、石二仙变成的,抚仙湖之名便由此而来。




抚仙湖美景
  沿湖山川秀丽,胜景很多。西面的尖山平地拔起,状如玉笋,雄伟峻峭,被称为“玉笋擎天”;东部有温泉,当地叫热水塘,泉口甚多,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湖底,涌水量大,水温一般在40℃左右,水质含硫,是沐浴、疗养的理想之地;东北面的回龙山如大象长鼻,故称象鼻岭;南面山间的海门河,仅长一公里多,隔山连江川的星云湖,河中段有一堵伸到水面的赧色石壁,称“界鱼石”,其旁还有一块石碑。碑上有诗:星云湖栖息之大头鱼,抚仙湖生长的抗浪鱼,以石为界,不相往来。古往今来,“界鱼石”曾吸引无数游人,现已辟为公园,供人们游览。离“界鱼石”西侧l00多米处,还有一座始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的海门桥,无桅杆的木船可从桥下过往于星云湖、抚仙湖间,桥身精雕细刻,美观大方。

  湖中西南面,原有两个小岛,名大孤山和小孤山。明代曾建一座“饮虹桥”把两岛连接起来,明末一夕风雨把桥和小孤山荡尽。现存大孤山,岛成椭圆形,似如鸡蛋,面积约半平方公里。上有岩洞,还有山峰,比湖面高40多米,面水一侧多断岩,沿岛湖水深奥莫测。岛中央旧有千岁松柏,为宋时大理国段氏所遗,但早已焚毁。

  明时很多名人、学士以此岛为乐园,捐助钱银,兴建殿阁,逐渐出现了飞檐细雕的建筑群。至崇祯年间,岛上已具规模,计有殿八、阁五、亭三、堂一、庵一,还有一座铜塔,塔基广五尺,共13层,塔上有佛像、铃锋、扁额、对联,备极奇巧。孤山岛为当时澄江胜景。清朝江川令彭贤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在《重修孤山寺记》中这样写道:“孤山向为迤东胜景,辟草攀萝,遂脐其巅,始由烂柯石,探南天洞,登弄珠岩,俯鱼乐国,众山献翠,两海环碧,颇如吾楚潇湘洞庭。”蜀人杨慎也曾到孤山饱览风光,留下了一些诗篇。当时游人、隐士所留大量诗词、碑记说明:孤山不仅是“巍然形胜冠南州”,而且是“迁人骚客停留者不可胜纪”的地方。但清朝初年,战火四起,社会动乱,孤山的古建筑遭到了毁坏。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虽有澄江知府王贞宇重建孤山,也只修了座孤山寺,已不及当年之宏伟。到民国时期,只留下一座破庙了。如今,孤山已经获得新生,并呈现着一派生机。

  抚仙湖是个高原断陷湖泊,湖面海拔1720米,三面环山,一面接着澄江坝子。湖面北部宽阔而深,南部狭小而浅,中部细长,似如葫芦。湖底不平,到处是岩石暗礁,起伏很大。湖水主要来自雨水聚积,并南受上游星云湖注入,北有澄江梁王河、东大河、西大河及西龙潭、热水塘的泉水流入,东面的海口河是唯一的出水口,江南盘江,归南海。

  抚仙湖属淡水湖泊。湖水呈蓝绿色,含磷量高,透明度一般4至5米,有的可达7至8米。因此,抚仙湖的湖水清澈而透明。明末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记中写道:“滇山唯多土,故多勇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唯抚仙湖最清。”徐霞客得出抚仙湖最清的结论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汇入抚仙湖的水,首先流入星云湖进行了沉淀,再经过一公里长的海门河入抚仙湖,水就很清了。而抚仙湖本身所接纳之河流,源头都在沿湖一带山脉,长度都没有超过10公里,又多属泉水,也无浑浊之泥沙。比如,西大河水源主要是西龙潭泉水,这股泉水每天以5万多立方米的水量涌出,流程也只4公里左右,还有如热水塘的泉水就在湖边,有的就出在湖底。其他河流,洪水季节虽带一点泥水,但雨过即停,且湖水深,沉底之泥沙,任凭风浪再大,也难翻起浊水来,这就是抚仙湖水清的原因。

  由于湖周围自然环境没有受到大的破坏,至今,抚仙湖仍然是云南省未受到污染的湖泊。诗人们形容为“琉璃万顷”,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它是云贵高原上一颗晶莹的明珠。波涛翻动时,白浪如朵朵睡莲竞相开放,又似串串银链滚动;无波时如明镜般一片澄清碧绿。远山近水,洲岛错落,使人心旷神怡,爽快清新。

  抚仙湖因湖水深,风浪大,湖中的挺水植物和浮游植物不易生长,浮游生物以及底栖生物如螺蛳、蚌、虾也很少,只在沿湖浅水一带才有生长。这种多风的水域环境,使湖内主产抗浪鱼,也是抚仙湖的特产。

  抚仙湖的水利资源相当丰富,蓄水量达185亿立方米,等于云南省第一大湖滇池和第二大湖洱海总蓄水量的四倍。引湖水能灌溉沿岸良田,又有航运之便。更主要的是,出水口的海口河落差很大,河长仅15.25公里,落差达385米,经勘察可分六级建成梯级电站。现在澄江和华宁两县人民已建成两级,其中有一级还与昆明电力并网,源源不断的电流,输往城镇和农村,为滇中工农业提供了动力。抚仙湖流域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产稻、麦、蚕豆、烤烟和油菜,是有名的滇中谷仓,又是闻名全国的云烟之乡。

  抚仙湖的水温,冬夏变化不大,水质又好,是极好的游泳之地。特别是北部沿澄江坝子一带,近岸200米左右,水深仅在1至3米,湖水亮晶晶,清盈盈,湖底全铺细沙伸延至湖岸数米,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来游泳。自昆明滇池出现污染后,有的群众,甚至专业游泳队伍也常到抚仙湖来训练、游泳,在海滩上享受日光浴,愉快地在抚仙湖畔度过假日。





抚仙湖——神秘之湖
  1992年,从小生活在云南澄江抚仙湖边的职业潜水员耿卫,在水下发现了大量人工建筑的遗迹。迄今,他潜入抚仙湖水下探秘人工建筑累计已达60多次。
  2001年6月,中国首次湖泊水下考古在抚仙湖进行。
  2006年6月17日,第二次抚仙湖水下探秘活动拉开帷幕。
  (1)发现类似金字塔高大建筑和罗马斗兽场圆形建筑
  2005年年底,耿卫在云南澄江县披露了近两年来水下考古的最新发现,一张张金色的声纳扫描图显示出水下城市宏伟的轮廓,令人惊诧。耿卫介绍说,目前已经探明的古城遗迹面积达2.4平方公里,规模不逊于上世纪70年代的澄江县城。主要建筑共有8个,其中两个高大阶梯状建筑和一座圆形建筑最为重要。
  其中一座高大的阶梯状建筑共分三层,底部宽60米,第二层宽32米,顶层宽18米,整个建筑高为16米,从声纳扫描图上可以看出,它的台阶非常整齐对称。
  而另一座阶梯状建筑气势最为恢宏。它上下共五层,第一层底部宽63米,第二层宽48米,三四层倒塌比较严重,无法仔细测量,第五层宽27米,整个建筑高21米,类似于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在每一层大的台阶之间都有小台阶相连,其中第一级大台阶从底部有一条笔直的小台阶直通而上。
  此外,在这两座建筑中间还有一条长300多米、宽5-7米的石板路面,用不同形状的石板铺成,石板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几何图案。在另外一片区域里,还发现了一座圆形建筑,底部直径为37米,南面偏高,依稀可以辨别出台阶。该建筑北面倒塌得比较严重,东北面有个缺口,形状类似于古罗马的斗兽场。
  (2)台阶式建筑可能是祭台,圆形建筑近似古滇青铜器图案
  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曾出土大量古滇国时期的青铜器,耿卫仔细观察后发现,很多青铜扣饰(一种青铜质地的圆形小饰品)上都有台阶式建筑的图案,有的上面还有用于祭祀的杆栏式建筑图案。他认为,这表明祭祀活动在古滇人的生活中已经相当重要,那些高大的台阶式建筑就是古滇人祭祀活动的遗存。
  更令人称奇的是,刻画在一些青铜扣饰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图案,几乎与水下发现的圆形建筑形式一模一样。青铜器上的环形台阶式建筑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有十余人,第二层有三四个人,坐在台阶上观看斗牛或者其他表演。耿卫认为,水下圆形建筑就是扣饰图案描绘的原型。曾有专家认为,圆形建筑是娱乐设施或体育场,耿卫表示不能赞同,“如果是舞台建筑,过于奢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切实际的。”
  目前,关于古滇国的考古成果几乎全都集中在墓葬和文物的出土上,曾经兴盛500余年的古滇国没有发现任何生活建筑的遗迹,这更让耿卫猜测,湖底高大的建筑与青铜器上的图案相似绝非偶然。
  (3)石板上“海马蹄印”可能是古滇人插立木修房的基础
  在抚仙湖的众多传说中,关于海马的传说最为离奇。据说这种海马可以在湖面上奔跑如飞,经常在晨雾中出现,雾散后潜入水中,在古县志中多有记载。耿卫认为,抚仙湖水位很低的时候,在很浅的地方露出的石板上,人们可以看到直径在8-15厘米的孔洞,形状酷似马蹄印。在水下建筑上,他也发现很多类似的孔洞,有些内部边缘还有石钉。最初他一度认为这些孔是来连接石板的,后来发现这些圆孔插上木桩,再用绳子连接起来,会形成一个规则的长方形。
  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古滇文明的青铜器图案发现,古滇人的建筑主要是以杆栏式建筑为主。这种杆栏式建筑是先用竹木搭成房架,底层悬空,再修墙而形成的建筑。耿卫认为,利用石板孔插木形成的长方形,完全符合杆栏式建筑的基础。他由此推断,所谓海马的脚印就是杆栏式建筑用于插立木的基础,抚仙湖水下古迹一定与古滇文明有着直接的联系。
  (4)规模不逊玛雅文明,对其研究将成世界性课题
  在云南澄江县的历史上,有史可查的有3个城市,其中最早的是俞元古城,后来在史书上神秘消失,这是很多专家倾向于认定水下城市就是俞元城的原因。然而,耿卫却对“俞元”两字有独特的诠释,他认为,“俞”在古汉语中有“最初”之意,而“元”有“原始、根基”之意,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高大的根基”。
  耿卫说,“和其他的古代文明遗迹相比。抚仙湖水下遗迹的规模绝不逊色。拥有超过21米的高大建筑,这在玛雅文明遗迹中都是不多见的。对它的研究将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困扰考古界多年的古滇文明的谜团,很可能通过抚仙湖水下古迹揭开。”
  公元前279年,楚国大将庄硚率领大军直扑滇地(现在的云南地区),征服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正当庄硚准备班师之际,偏偏赶上秦国入侵楚国,切断了他回国的后路。庄硚索性就在滇地称王建国,史称“庄硚王滇”。
  到了汉武帝时代,中央王朝把滇国所在区域设为“益州郡”,下辖24个县,滇王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古滇文明逐渐衰弱,融入中原文明。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关于古滇国的一切,逐渐湮没无闻,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历史之谜。




抚仙湖美食
  澄江莲藕、抚仙湖的20多种鱼还有农家的洋芋焖饭都是当地的特色食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抗浪鱼,渔民们喜欢把鲜活的抗浪鱼放进装有泉水的铜锅里去煮,鱼随着水温的升高煮熟。一二十分钟后香味四溢,加入特制各类佐料,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爽口。可惜现在已经很少有了,有也奇贵。

  诸葛不亮注:抗浪鱼曾是康熙年间的贡品,乃抚仙湖里的小公主。抗浪鱼体长约半尺,银白色,喜欢逆水而行,故称抗浪鱼。肉质鲜美,为抚仙湖特产。但过去数年因流行养殖银鱼,捕捉银鱼的细孔网将抗浪鱼苗一同捕捞,故一度濒临灭绝。现已禁止饲养银鱼,情况缓解,但依旧稀有,市面价格高达数百上千元一两
  抗浪鱼独特的习性,造成了浮现湖边渔民们许多独特的捕鱼方式。
  1、车水捕鱼:一楼视频里曾经出现过水车,那就是车水捕鱼。在湖边挖掘一条水道(比湖水浅),让湖水灌入水道,然后用水车将水道中的水车入湖中,抗浪鱼便会逆流而上,进入水车下面的鱼篓。(捕捉抗浪鱼的鱼篓比较特殊,细嘴大肚,视频中也出现过一次。鱼篓的颈中有向内的竹签,类似倒刺的作用,鱼可以游入,但无法游出)
  2、渠水捕鱼。在湖边选择有落差的两个位置,挖掘水渠连同,就会在水渠内造成自然的水流,然后放置鱼篓捕鱼
  3、香草捕鱼:一些带有香气的香草的味道对抗浪鱼有吸引力,所以就有了香草捕鱼,结合其他两种方法,在鱼篓附近放上一束香草,效果更佳。
  这三种方法,都必须在“鱼发”的时节才能有好的效果。抚仙湖由于水量巨大,每月朔望都有潮汐,涨潮的时候,抗浪鱼会随着潮水游到湖边,就为捕鱼创造了机会。过去还没开始养殖银鱼的时候,抗浪鱼的数量非常多,落潮后鱼多的沙滩上甚至可以堆起半尺厚,人称“鱼发”。那时,一斤腌制好的咸鱼,还没一斤梨值钱。如此美味,如今濒临灭绝,痛心,痛心!

[ 本帖最后由 zgbl 于 2009-8-25 10:48 AM 编辑 ]

zgbl 发表于 2009-8-25 10:36:55

抚仙湖里的鱼

贾平凹 作
(话说贾平凹居然去过抚仙湖,他说的那条大鱼,很可能就是我拍的那条青鱼王……)

  如此近地坐在海边, 看海水摇曳出一片一片光波, 如无数的刀在飞舞, 而刹那间恍惚, 整个海面陡然翘起, 似乎要颠覆过来, 这还是平生第一次. 两千年的七月十五日下午, 我就是这样坐在尖山下的小渔村口, 面对着云南的抚仙湖. 抚仙湖当地人称之是湖, 我却认做它是海的, 因为陕西缺水, 少见多怪, 把湖都叫做了海. 海是这么的蓝! 原以为水清无色, 清得太过分了竟这般蓝, 映得榕树也苍色深了一层. 有人就坐在树下的石砌岸上, 将赤着的腿浸到海里, 上身的白衫发着莹光, 却能看见水中那如藕的腿和染成绛红的脚的指甲. 屋主用一种大的捞勺从海里舀水冲洗石子走道, 舀上来的水里有一尾青脊梁的小鱼,欢乐着蹦, 然后就蹦到了海里. 而榕树枝上就挂着了一个如罐似的铜锅, 锅里正为我们烹着辣汁的鱼.
  今天能吃到最鲜美的鱼了, 我是这么想着, 异常地兴奋. 一份考古杂志上讲, 人并不是猴子所变, 而是来自水里, 如果这种结论成立, 鱼与人类应该算是亲近的, 是鱼养活了人. 花的开放是为着蜂蝶来采, 鱼的生成就为着把坟墓建在人腹吗? 那么,铜锅里的鱼来自海的那一角呢, 它活了多少岁月在等待着了我这个北方的人?!
  我环顾着海的周边, 午后的霞光和水气使群山虚化成水墨画中的皱染, 惟独尖山就在屋后, 真实明显, 它无基无序, 拔地而起, 阴影就铺了全部的渔村. 将眼光尽量地往远处看, 海的那边影影绰绰能看到有着楼房的县城, 半个小时前, 我们就是从那里驱车绕道从尖山的背后过来的. 同来的云南人说, 她就是海那边县城的人, 数百年前, 海水并没有到尖山下, 旧城就在这里, 如果运气好, 逢着个好的天气, 清晨依稀能看见在海面上原来县城的幻影. 但我没福看到. 我看到的只是这么几户人家的小渔村. 或许这地方原本就是一个小渔村, 小渔村发展成了旧城, 旧城又发展成了小渔村. 沧桑变化, 变化成如今的模样真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据说那次旧城沉没, 正好是一个晚上, 除一对无眠的老夫妇逃出外, 屋舍, 人物 , 家畜全无消息. 人是从水里爬上岸的动物, 而那么一城的人又复归于水里, 他们是变成了人鱼吗? 一只水鸟贴着海面飞过来, 兜了一个圈儿, 又贴着海面飞了去, 在偶然望见的那一个崖头下, 石头上坐着一个人, 我想象那会不会坐着一个人首鱼身的美人鱼呢?
  "那是捞鱼的." 陪我的人说.
  "捞鱼的?" 我怎么能相信呢, "坐在崖头下捞鱼?!"
  原来这里的人很少荡船在海里张网捕鱼, 古老的时候, 他们用勺能连鱼带水舀上来, 或者用竹茅在水里扎. 如今鱼的需求量大了, 也只是在崖头选的小石穴里等着鱼钻竹篓, 这如同猎人的守株待兔. 小石穴里, 都是有泉水往海里流的, 流出的泉和海的颜色不同, 水质也不同, 鱼顺着泉水往下流, 只消在那儿放一个竹篓, 鱼就进去了. 泉水在海水中的光亮, 如佛在尘世的召唤, 海里那么多的鱼, 能不能完满自已的生命, 将坟墓建在人的肚腹, 就看它的造化了.
  关于这个海里的鱼, 是怎样的一种社会, 有怎样的生存方式和信仰, 真是无法想象的神秘. 我提议能否去海上看看呢, 于是搭乘了汽艇, 遗憾地并没有见到一条鱼, 鱼一定是沉潜在海底, 海底里有水晶宫一样的去处吧? 汽艇开得快起来, 柔软的水面竟成了坚强的陆地, 颠簸得身子生痛, 陪同的人说要看鱼得阴历十五月圆的夜里, 所有的鱼都游近了远处的那个孤岛下, 若站在孤岛上可以看见四周一圈几米宽的鱼群带, 白花花一片, 鱼的划水声响成一种轰轰声, 但那天不是阴历的十五, 天又不是晚上, 我仍是没有看到鱼, 上得了孤岛, 岛上住着一座佛庙, 佛庙的门掩着, 庙的花坛边坐着一群鲜艳的年轻女子, 我弄不明白那是来庙里烧香的游客, 还是鱼上了岸的化身?
  汽艇又开始了在海上漫无目的地游曳, 几乎是到了海的一角, 海水变成了一条河向山垭间漫过去, 陪我的人告诉说山垭那边, 仍是还有一个湖的, 面积比这个湖还要大, 两个湖便通过这条河连通的. 天近了黄昏, 穿过河去另一个海是不可能了, 却生了玄想, 如果要捞鱼, 只站在那河里张一个网, 那鱼就千船万担地收获了.
  "不,"陪我的人叫起来, "两个湖的鱼从不相互往来的, 河中间有一块礁石, 叫做分鱼石, 各自湖里的鱼游到那儿, 全部掉头又游走了."
  "这是为什么?"
  "这谁又知道为什么, 恐怕各有各的地盘, 各有各的家园, 从不混乱的."
  这话说得真好. 我说, 鱼不混乱, 人却混乱了, 人污染了自己生存的地方, 又以旅游的名义, 到处去污染了. 我一到云南听说这里环境优美, 驱车就来了, 从尖山后绕过来时, 山脚那边已经是一个很繁华的小镇, 有那么多现代的设施和那么多的游客, 如果这里向外并没有道路, 就那么几户的小渔村, 该是多好呢? 我一时也烦起了和我一样丑恶的游客, 蓦地倒醒悟了旧城沉没的秘密: 是不是当旧城发展得人越来越多, 他们就讨厌了作为人的生活而集体变成鱼了呢?
  从海上返回小渔村, 在一家厅室里, 我看见了展示的两条青鱼的标本. 鱼真是大, 大到象一个人躺在那玻璃罩里. 介绍的文字说, 这两条鱼先后都是从湖里钓上来的. 鱼是涂上了防腐剂, 看上去如活的一样, 我看着鱼眼, 鱼眼也看着我, 我最后是不敢再看它的眼睛了, 退出了厅室, 鱼的眼睛还在看着我.
  夜里, 我睡在了昆明市的豪华宾馆的床上, 做了一个梦, 我梦见了那两条大青鱼, 大青鱼似乎在对我说什么, 可我终听不明白鱼话, 醒来我想起了小的时候看过的一出戏, 戏是<柳生传书>. 我是不是也该是那个柳生呢, 可我给谁传书, 传给谁去, 怎么个传法? 心中总有一团疑窘压着, 所以写下了这篇文章求释然了.

littlexi 发表于 2009-8-25 10:40:54

先占领沙发,再去看。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开始贴视频